一、《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败坏世道人心”观点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是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很危险的事,危险还要做,这就更危险了。一句话总结:求知是要不得的。
我们必须留意的是,这可不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倡导读书无用论,而是一位第一流的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后的忠告,所以尤其值得重视。
庄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来因为在乱世里,高级知识分子总是乱臣贼子们争抢的对象,如果从了,心里不舒服,如果不从,安全没保障;二来因为知识一旦过多,就脱离自然而进入文明了,也就从生活小帮手变成了危害世道人心的诱惑和枷锁了。
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这是说:(只要我们不以有涯之生追求无涯之知,)做好事别让人知道,做坏事别被人抓住,遵循中道,就可以保全性命,奉养双亲,安享天年。
我们可能会说“这不都是废话么!我本来就不爱看书,讨厌学习,没事就爱打麻将,再议论几句别人家的闲事。我既没心思去扶危救难,也没胆量作奸犯科。做过的最大的好事,无非就是帮隔壁家的张三修理篱笆;做过的最大的坏事,也无非就是占对门的王寡妇几句口舌上的便宜。而除了张三和王寡妇,从来都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国军来了我是良民,皇军来了我还是良民。那么,《庄子》讲的这套大道理,难道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吗?”
是的,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老百姓不用刻意去随大流,他们自己就是大流。
只有庄周这样的知识分子,满腹才学,一身傲骨,求知欲还特别强,社会责任感还特别重,才需要调整心态,刻意去学随大流的本事,或者用一套随大流的哲学来自欺欺人,解释自己在这个肮脏世道里的无助与失败。
(说白了,就是一个聪明人如果生活在一群庸人中间,为了保命,只能逼自己不要学习不要思考不要有善恶是非,逼自己学会随大流。)
二、在官场怎样随大流?
1、世道不好的时候,你就应该同流合污。
2、比如你在某个衙门里供职,同僚全都贪污腐败,偏偏你洁身自好,那你就太显眼了,就属于“为善近名”了,别人一定会想办法除掉你。
3、所以古代官场有一个很经典的生存之道,就是所谓“自污”。顾名思义,“自污”就是自己把自己弄脏,这样做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向同僚表示诚意,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二是向领导纳投名状,因为“自污”意味着主动把自己的把柄交给领导,只要领导对自己不满,随时都可以拿这个把柄惩治自己。这是古代官场最重要的一项关系攻略。
三、官场随大流有风险吗?怎样避开风险?
1、在官场追随领导和同僚为非作歹,很有风险。
当官本来就是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被政敌一锅端了,这就是“为恶近刑”。
2、怎样避开风险?
你要想真正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最好别去做官,要去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职业,比如隐士。
(《庄子》有大量篇幅都在论说官场如何高危,聪明人不该受到高回报的诱惑。)
四、儒家评说《庄子》一些论调
1、程颐很决绝,说自己一辈子不读《庄子》。
2、朱熹稍微豁达一点,但也批评《庄子》不顾道义,一门心思计较利害得失,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脸。
五、《庄子》真的是一副小人嘴脸吗?
1、儒家的君子标准是只论是非善恶,不论成败,更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个标准的反面,就是小人。这样来看的话,《庄子》确实很小人。
2、《庄子》才不管什么道义呢,在他看来,这世上的好人和坏人都是一回事,君子和小人都是一回事。
《庄子》像这样的论述有很多,本来就够惊世骇俗的,如果再稍微推演一下,就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些常人绝对无法容忍的结论:比如岳飞和秦桧其实差不多,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被屈杀而死,一个为了卖国营私而操劳致死,两种生活方式一样不健康,为什么世人偏偏把他们分成好人和坏人呢?——请注意,是“养生篇”(保命篇),不是“道德论”。
六、缘何《庄子》会有这些看起来“败坏世道人心”的观点?
1、我们还是得回过头去考虑庄子当时的社会背景:那是战国乱世,身处其中的庄子只看到杀人的战争,却看不到正义的战争;
2、看到大盗以仁义窃国,自然连仁义也不信了;
3、看到强盗因为分赃不均而争执是非对错,自然再看待是非对错时也就不那么有所谓了。
4、不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只要能全身保命就已经是上上大吉了。
七、今日思考:可是,如果严格遵守《庄子》的养生纲领也保不住性命,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复制粘贴9月6日内容)
答:有办法的,那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生如寄、死如归。
所谓“一死生”,就是说死和生是一回事,
所谓“齐彭殇”,“彭”是彭祖,传说中的老寿星,活了800岁,“殇”是指夭折的人,两者并没有区别。
这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说活着和死了是一回事,长寿和夭折是一回事,活着就像来人世间旅行一趟,死了就像回家,所以死了未必不如活着。
只要想得开,就会不怕死。只要不怕死,保不住性命也就无所谓了。
(当然,这又是很反常识的道理,所以需要很费力的论证。这些论证,集中体现在《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