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知道——
你们新老公叫宋仲基。
哎——
才一个月不到,“前夫”小李,就被你们忘了么?!
此时此刻,不禁让Sir想起了那时那景——
醒醒啊!
你们想过没,宋先生再怎么会撩妹,也仅限人类。
《荒野猎人》,小李的撩,可是跨物种!
3月18日,这部《小李与母熊的欢乐时光》,终于来了。
虽然Sir跟大部分人一样,已经从其它渠道先睹为快。
但,毫无疑问,《荒野猎人》仍是本周最值得刷的院线片。
难不成,你要看这些?
反正Sir银子准备好了——
还在犹豫的,不妨听听Sir必刷大银幕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荒野猎人》改编自真实事件。
历史上的休•格拉斯是个苦命汉。
1823年夏天,他在格兰德河畔遭遇一只携子出行的母熊。
母熊对他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撕裂头皮,抓破喉咙,打断双腿
这一段惨剧,是《荒野猎人》重头戏。
甚至有传闻,小李拍摄时被熊强X了。
还好后来被辟谣。
但就算熊没有真的对小李做什么。
这一幕——
仍是Sir去年看过的最残暴的动作戏。
双方从一开始的惨叫VS怒吼。
到装死的小李一声不吭,不甘心的母熊粗重地喘气。
仅仅是这些层次渐变的声音,就足以摇撼三观。
但这些,难道靠笔记本电脑两个隐藏小喇叭能传递得出?
还有小李子赤体钻马腹,取暖过夜这段。
冰天雪地,挣扎起身。
马身盖满白雪,指缝渗出血沫。
天地间,冷到连呼吸都“看见”。
格拉斯的痛苦和绝望,又岂是13寸的小银幕,能承受得住。
是的,我们看大银幕,要的就是——
细节
一些细节,甚至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如《腾讯娱乐》观影后报道——
很多你懂的版本中看不到的细节都能看清了。
比如小李喝水时,发现破掉的喉咙会喷出血水,所以才点燃火药来烧合颈部的肉。
还有和救他的印第安人一起苦中作乐,用舌头去接空中飘落的雪花时,如果看不到雪花,肯定会以为这俩人“4不4洒”……
除了舔小李的屏。
大银幕版《荒野猎人》不能错过还有——
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出神入化的运镜。
作为奥斯卡史上唯一一位摄影三连冠得主。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在电影中写就了长镜头与自然光完美结合的史诗。
开场不久,这场印第安土著和白人遭遇的战斗。
发生在1823年6月。
以安德鲁为首的约70人狩猎团被大概600个阿里卡拉人(美国密苏里河平原的一支印第安人)围攻。
卢贝兹基用精心布局的长镜头,纤毫毕现出历史的残酷——
单走位就排练了半个月。
镜头跟随小李四下张望。
流弹嗖嗖:
脑浆四溅:
连马都像麦子一样被放倒:
真实,就是尽可能还原每一缕粗糙的毛边。
对真的执着,体现在《荒野猎人》的每一帧。
在导演亚历桑德罗看来——
如果我们开心愉快地边喝咖啡边用绿屏完成拍摄,那这个电影差不多也就完蛋了。
19世纪原始荒野,是剧组一次次奔赴极地,实景拍摄。
为了拍雪,一开始,跑到加拿大平均温度零下30度的落基山地区。
补拍时,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那里的雪化了。
大队人马又吭哧吭哧跑到地球最南端——阿根廷火地岛省乌斯怀亚。
用命,换来这些前所未见的雪景。
摄影师卢贝兹基全程坚持自然光拍摄——
就向透过窗户往外看一样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观众信。
全片仅有的人为照明,是夜晚篝火——也不过是在火堆旁添几颗灯泡。
这大大增加了拍摄难度。
为了极端气候下一个多小时的“完美光照”,几百人剧组,常常一等,就是半天。
但自然光好处是,本身的美,和变幻的过程。
自然光是很复杂的,因为它持续在变化,会给画面连续性造成麻烦。这也是电影主题。
想想我们会有多少机会在电影院看到这样未经雕琢的壮美。
森林。
日出日落。
晴。
转雪。
还记得小李和汤老湿决斗时,远处山谷中,射进来的那道“上帝之光”么?
极致的美,不能预测。
全片难度最高的戏,是小李子发现安德鲁被汤姆•哈迪杀死那一场。
小李子骑马到达,发现安德鲁尸体。
后景中的雪山突然崩塌。
此处的雪崩不是特效,而是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由直升机制造。
机会只有一次。
摄影,表演,布景(雪崩),全不能错。
小李的悲痛,与雪崩的发生时刻,需严丝合缝。
而摄影师,则要同时清晰捕捉到小李情绪和雪山的变化。
还好他们做到了。
因此我们才看到——
大自然为小李,发出这一声怒吼。
说白了,这种近乎愚蠢的认真,是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根本。
也是我们必须花钱的原因。
更何况,本次上映的内地版,时长与原版无差。
据Sir打听到的消息,还是有两分钟中国特供内容,替换了原版过分血腥的戏份。
但考虑到——
这是历年奥斯卡系电影引进速度最快的那一档(《凤凰娱乐》语)。
这是小李首次封帝的作品。
3月18日公映的《荒野猎人》,仍不容错过。
毕竟,错过这次,下一次,你真不知道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