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冬参观洛惠渠工程有感
洛,乃洛河。工,乃是洛惠渠工程建设管理人员。
洛河,也称北洛河,自陕北白于山区蜿蜒而下,接纳河川溪流,穿越黄土丘陵沟壑,奔腾千里进入渭河,转而义无反顾投入黄河母亲怀抱。在洛水两岸高高的塬上俯瞰,洛水时而奔涌,时而静谧,滩边蛙声阵阵、池塘连片、水草丰腴,似入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园。而两岸高塬上,吃水要下沟爬坡往返十余里,庄稼只能靠上天吝赐。艰难取水的子民、干渴难耐的庄稼只能无奈的望河兴叹。“龙山马湖,渴死寡妇”真的不是传说。
百年多前的一天,河岸塬上一位十多岁的孩童依偎在祖母的怀抱,向祖母许下宏愿:我要引水上塬,这位孩童把对水利于民的期盼融入内心,自称“洛河小儿”。40年后,这位“洛河小儿”在初步实现“郑白宏愿”建成泾惠渠使关中万亩旱地变成水田之后,致函当时主政陕西的主席:“泾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复有意再成洛惠乎?”,于是乎,两位情系桑梓的三秦赤子再次携手擘画了洛惠渠工程。他们一位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民族英雄杨虎城,另一位就是以“做大事不做大官”为人生座右铭、足为世范的“洛河小儿”李仪祉先生。
87年前,在李仪祉、杨虎城两位洛惠渠工程缔造者的倡导下,第一批工程建设者聚于蒲城、澄城、大荔一带洛河两岸,开展水文观测、查勘地形、测定渠线,随之开工建设,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工程建设极为困难。该工程自1934年开工直至新中国成立,历时14年,投入资金300万银,建成洛惠龙首坝,建成夺村、曲里三座渡槽、七个堵口、五座隧洞,干渠长度达21.73公里。一大批建设者为了洛水惠民,付出了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后人应该记住他们:
孙绍宗,引洛工程负责人,亲自编制引洛工程计划,筹措引洛经费功不可没。傅健,引洛工程渠线勘测人,著《引洛测量工作概况》,毕生从事灌溉管理工作。李逵顺,引洛工程主持设计人,渠首滚水坝、曲里、夺村渡槽和隧洞工程均是他的杰作,特别是五号隧洞建设,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简陋,流沙潜流、洞土塌落、泥沙外涌频频出现,工程推进极为缓慢,他潜心研究,五改方案,用时十年,隧洞方可贯通。工程师张平之,河北人,在老师李仪祉的召唤下自河北来到建设工地,风餐露宿,奔波于沟沟岔岔,工作时不幸坠于山崖。
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来自黄泛区逃荒而来为讨口饭吃的雇工,他们虽然只是为了活命,但却为洛惠工程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们不惧风险,开渠挖沟,淘井打洞,他们只是民工,他们没有留下姓名,甚至有50余人为此殒命。
如今,洛水渠如彩虹、如彩练向朝川平原、向卤泊滩地延伸,滋润着百万亩良田,这里因洛惠渠工程而成小麦基地、冬枣基地、酥梨基地、西瓜基地、蔬菜基地,庄稼不再干渴无奈,取水艰难已成过望。
“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那一代洛工的那份自豪、那份底气跃然纸上。在关中八惠建设如火如荼的某日:仪祉先生对夫人说,给我收拾收拾,我要看女去哩。夫人很纳闷,先生就两个儿子,哪来女子哩?先生说:洛惠女、泾惠女,我有八个女子哩!原来,仪祉先生把自己筹划修建的水利工程如自己的女儿一样喜爱,一样呵护,让水惠民的情怀足为世范。
洛工胸怀大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我们后人都要景仰他、学习他、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