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先生家过了三个春节,感受到了河南地当地春节的一些习俗。
年夜饭
先生家的年夜饭就是饺子,对,没听错,只有饺子。
腊月二十九,婆婆就早早调制了饺子馅,荤馅是猪肉大葱,素馅是鸡蛋粉条。大年三十一早,婆婆和好面放盆里醒上一个小时,和我、弟媳、小姑子四人围坐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我喜欢两大拇指并拢一捏就一个,简单而快速。弟媳妇就像绣花一样慢慢捏好边,小姑子就更追求外观了,捏得像是艺术品样了才放手。没一会功夫就包满了三大盘子。弟弟已将水烧滚,几大盘子饺子扒拉下锅,等盛出来,婆婆已调好酱汁,大家坐一起就开吃了。
我是南方人,不喜面食,但我独独喜欢这饺子,肉馅多汁。最主要的,特别认可先生曾多次说到的一个问题:这南北方面粉不一样,南方不及北方的柔软。吃上一碗饺子再喝上一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浑身暖暖的。
拜年
今年是我第三次在先生老家过年,今个是大年初一,天刚刚亮我们就吃过了饺子(饺子除夕就包好了),在我们一家之主的带领下出门拜年。
我们出了大门左拐,先去大伯家,进了屋小姑子就带头喊:“大伯大婶,给你们拜年啦,新年快乐。”大伯笑吟吟地迎上来,嘴里不停地答:“好好好,新年快乐。”这时候,我们得给堂侄儿压岁钱,而大婶得给侄女压岁钱。也没多唠嗑几句我们就赶往下一家了。
这一家就只有两位近八十岁的老人,小姑子喊爷爷奶奶新年好,我也跟着喊,一大堆人站院子里,问问爷爷好奶奶好的,唠嗑了好一阵子才走。再下一家,小姑子喊大嫂,我也跟着喊。写到这,我自己都想笑了。算上结婚我才回来三次,亲戚几乎没见全过,先生家的叔叔伯伯,舅舅姨妈些我都没分清楚。
据爱人说,初一拜年时,他们都是这么挨家挨户上门给同庄的亲戚和长辈们拜年,小姑子称呼的爷爷,和我们的爷爷都已经不是直系亲属了,庄里都很敬重老年人,拜年时必须挨户走到。
拜年时,除了口袋里揣上一些给侄儿侄女的压岁钱,上门的不用带东西,在家的也不需要特殊招呼,端出来些瓜子花生糖,随意抓点。而压岁钱,也就是像大伯家这样的直系亲属间才发。
先生说,几十年过去,唯有一个习俗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往年晚辈给长辈拜年,见面得磕头,现已经改过来了。我便找了一张网络图,经先生确认后添上来。
到了初二,已外嫁的大姑子则提上些营养品和水果上门给公婆拜年。
我感受到的特别风俗是,大姑子只给公婆和先生这些亲兄弟姊妹间拜年,先生家的叔伯和姑妈、舅舅姨妈些亲戚就不主动走了,因为,她已经是外嫁的姑娘,要随男方走亲戚了。
值得一说的是,小姑子前年订婚,她的未婚夫每年过年得送鸡鸭鱼肉还有营养品和水果来孝敬公婆,直到他们结婚那年打止,这叫拜新年(有嫁娶,家里添了新人)。除此之外,公婆是小姑子未婚夫的直系长辈,还得带上一样特殊的物品:大馍。数量不太多,两个就行了。
见图:
初三不走亲戚,到了初四,婆婆电话二姨和四姨,商量我们家和四姨家举家去二姨家团聚,这样的团聚每年都有,只是看在谁家,人,我们结婚那年,是在公婆家团聚的。
人可真不少,公婆、先生和我、弟弟弟媳一家三口、待嫁的小姑子、四姨四姨父还有他两个儿子儿媳三个孙子。一大家人吃过饭、喝完酒,约定初五都上四姨家团聚,才各自回家。
这样,春节也就过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