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喜欢用“文艺”这个词来标榜自己,且不管是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它已是一个鲜明的个人标签。而我也是如此,平时总是戏称自己为“文艺”青年,苦于没有太好的天赋,充其量只是在自娱自乐。
而除了一些文学界的行家里手们,我相信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闲暇时偶尔写写文章,一来是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二来是借此消遣时间。有时候,也想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顺手就把文晒出去让大家瞅瞅。
但你有没有这样想过:如果真的没有人欣赏你的文字,又没有人愿意了解你的生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文艺”?
抛开一些文艺工作来说,我觉得“文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诉求。
我的书桌旁久放着一本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散文《语言与文字》中这样写道:“我们每个人,除了哑巴以外,总要经常说话。认字的人还要经常使用文字。这和阳光和空气一样,和吃饭与睡觉一样,是离不开的。”如是说,人自开口说话,自有了文字,无论是哪个领域,语言和文字是脱离不了生活的。只不过除了一些日常必须的语言或文字交流外,更有一些人会借助文字或特殊的语言来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与阐述,而且这是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看法,完全发自内心的。
在这里分享一则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一位诗人久离故乡,在他素来的期盼中,终于在某一天,他坐上了飞往故乡的航班,而在这一段旅途中,他则显得异常的平静,可当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他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都诧异的举动。只见他俯身抓了一把沙土,慢慢的放在嘴里并细细的呡着,然后,身子往后倾,径直的躺在地上,仿佛他正在与故乡土地亲密对话,而这时他并没有说话,也没有拿出纸笔来记录他的所感所想,只是静静的躺着。之后几天,他发表了一篇感人肺腑的诗文。
我记得当时,这则趣闻让我感触很深。有时也会感叹,诗人之所以为诗人,首先是那颗诗人的心。生活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不乏感性的情绪,可以说,人不观大海,不知大海的宽广,人不上高山,不知高山的峻伟,每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其实都藏在那颗善于感悟的心中。像这位诗人一样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着一切,此等“文艺”,我是敬佩的。
我想,“文艺”可以是一张怀旧的照片,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也可以是一段优美的文字,以及那些所有让人动容而发出感叹的事物。
“文艺”似乎有着特殊的魔力,促使我的视角渐渐“由外转内”,这或许和年龄的增长有关,我也更容易沉浸在一些内在的东西上面。以至于我每有感触,都不会急着拿起相机或纸笔,而是试着探索内心的想法,也许就在分秒之间,那充溢心头的感受忽然明白该何以名状了。
其实,在生活中永远不乏美好的一面,而“文艺”并不能直观的改变什么,只是“文艺”有时使人看起来很深刻,有时又使人看起来很矫情。但当我们学会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时,其他的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比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更让人向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