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对市场的定义是以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的经济联系方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并在演化过程中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多重含义:(1)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2)市场是各种市场主体之间交换关系乃至全部经济关系的总和,(3)市场表现为对某种或某类商品消费需求。
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形式各异的市场,去超市、商店、淘宝购买生活品,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在婚恋市场找另一半。没有市场就没有便捷的生活。
当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市场才会消失。《鲁滨逊漂流记》(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在那个荒无人烟孤岛上的凄惨生活,足以证明市场的巨大力量。
一个经济主体(不论个人或公司)只有不断研究市场,持续更新对市场内涵的理解,才能更好的与市场进行能量交换,经济生活才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否则会逐渐被市场抛弃。下边我对自己观察到的几个特别的市场变异形式写上几点。
全世界的大学传统上大致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国营)的方式很难激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教学形式千篇一律,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学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私立大学很难构建社会信任,私人投资会诱导董事会追求利润而不是教学质量。两种传统的形式似乎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给市场提供高质量的输出。在美国经过市场的长期演变,教育市场衍生出大学设立的新形式,即私立非营利机构:私人投资但不追求利润,特点是独立运营,运营费用部分靠慈善。因为这种形式最符合教育市场的本质,因此在美国的教育市场上特别有竞争力,美国顶级的大学均采用这种形式,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斯坦福大学等等。
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首脑的考核指标中,GDP考核占有很大的比重。按张五常教授的说法,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市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取得政绩,会采取很多竞争性的手段去招商和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导致了各个地方政府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弱化了中央经济政策的行政色彩,使得地方经济决策更契合地方比较优势,有力推动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大发展。
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各个慈善事业主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具备市场的所有特征。捐赠者希望自己的捐款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会选择费用率低、效率高、透明度高的慈善机构,而慈善机构为了赢取更多的“客户”和获得更多的捐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否则无法在这个市场生存。
中国政府一直管控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流动,直到今日的互联网时代无法管控,情况方才好了一些。腾讯公司仅仅一个微信订阅号这样的平台,已经让各种信息资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订阅号运营者提供各具特色的资讯,订阅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各取所需。微信订阅号与简书、知笔墨等平台也有激烈的竞争,竞争对手之间甚至想要割断对方的喉咙。竞争的结果如同在人与人脑子之间架设了高速公路,自由思想市场逐渐形成。
中国的红十字会的丑闻,莆田系私立医院的闹剧,每年春运期间的黄牛党,千篇一律的地方官方电视台,没有特色的大学教育。所有这一切并非市场机制失效,而是来源于对市场机制的错误认识。在市场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需要不断的向它学习。
市场是什么呢?根据罗振宇先生的总结,我稍作修改,就是下边的三点:
1.它是人类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的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的协作问题。
2.它是多种解决方案的总和,绝对没有统一的面貌,它在不断演变。
3.它不是我们看到的任何实在的东西,而是分散在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仅仅靠资源的投入,任何市场主体赚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