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青萍
一个没有心理界线者的生活
一直以来,张妍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负重前行的蜗牛,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各种受挫感,让她感觉生活就要失控了。
每天早上6:00钟,她就被闹铃声催促着起床。由于女儿小熙总是不肯乖乖睡觉,有时甚至要折腾到夜里12点,这让她常常觉得睡眠不足、身体疲乏无力。
但是,张妍只能逼自己起床,因为在自己安心去上班之前,她还要准备早餐,帮女儿洗漱,送女儿去幼儿园。
让她烦心的是,女儿小熙最近非常抗拒上幼儿园,哭闹不止。任凭她软语安慰或是大声呵斥,就是一点儿用也没有。所以,张妍每次只能一把将女儿抱起,强制把她塞到车里。
好不容易搞定家里的这个“小麻烦”,张妍才急匆匆地赶到公司上班。
她是一个很负责的员工,总是尽力将自已的工作做到最好,因此颇受公司领导的赏识。但部门主管时不时突然丢给她一个工作任务的行为,也让她颇为苦恼。因为这不仅打乱了她原先的工作安排,还可能面临任务不能完成的窘境。
所以,每次为了完成超额的工作,她都不得不加班。尽管有时候张妍觉得心里很憋屈,想要和主管说明自己的工作量已经远远超过她能承受的,但好几次话到嘴边,又生生给吞回去了。
“我真没用”,张妍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感到失望。
为此,张妍只好祈祷下次主管可以放过她。但主管反而变本加厉了,还把其他个别同事拖欠的工作给她做,美其名曰:“你工作能力强,能者多劳。”
工作上的这些烦恼,张妍并不想告诉丈夫。因为她觉得他平时工作加班已经够累了,不忍心让他再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神。
而且,张妍还尽力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洗碗、烧菜、做饭、带孩子……她觉得这些都是一个女人该做的,这样也许能让丈夫更爱自己一点。
人总是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每当张妍觉得自己再也扛不住的时候,她会打电话给自己的闺蜜何美。
不知道为什么,张妍觉得每次打电话给何美时,对方对于自己的烦恼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常常没听几分钟,就转移话题,神采飞扬地说起自己的事情。
张妍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毕竟每次何美遇到了什么事,她总是第一时间放下手头做的事情去帮助他。但张妍马上安慰自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理解我。”
久而久之,张妍觉得可能还是看书比较适合自己,人际关系还是能避开就避开吧。
掌控生活,从建立心理界线开始
张妍的故事,你也许看着多少有点熟悉,像是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我们如此努力,还是活得那么累呢?答案就是:我们也许和张妍一样,没有界线意识,表面上是处处为他人着想,实际是承担了原本不该承担的责任,最终将对生活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别人。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这本书,就是教你成为一个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
该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医师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他们毕业自同一所心理研究院,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也在加州新港滩合开心理辅导诊所。在本书中,作者在深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基础上,总结和应用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和治疗方法,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界线?界线保护什么?界线如何发展?界线如何受损?界线如何重整?界线如何运用?
虽然中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有诸多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主义,更主张尊重个体的独立性,而从小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熏陶长大的我们,天生不习惯“划界线”,遇到各种有形及无形的阻碍也更多——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而现在,就是改变的开始。
01
什么是心理界线
提到“心理界线”一词,也许你对此还比较陌生。
其实,心理界线就是将我们与别人区分开来的一道墙。它和房屋院子外的围墙起着类似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围墙并非是密不透风的,而留有一扇门)
第一,宣告主权。它表示这道围墙之内的领域都是你的地盘。只有你有权利让一些人走进我们的心,或者不允许一些人进来。
第二,保护你的珍宝。在心理界线之内,你的身体、情绪、思想、才华、时间、爱等都在你的责任范围内,你要保护它们免受伤害。试想,我们绝对不允许别人在自己房子里撒野,随便掠夺东西。同样的,我们怎么能让别人侵犯自己的身体、乃至情绪和思想呢?
第三,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范围。心理界线就是区分的智慧。围墙之内,你说了算;围墙之外,则是别人的地盘。如果中间是公共地带,我们就要学会相互尊重。
虽然心理界线看不见,但这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它一直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你明明不想借钱给某个人,但害怕影响你们之间的友谊,就勉强借了。这时候,你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不舒服的。而且,你还会忍不住抱怨:“他为什么不能自己努力工作赚钱呢?”
这种不舒服和抱怨,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心理界线在发出讯号:主人,你又委屈自己了!只是,你总是假装听不见。
02 四类常见的界线问题
在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是一个人出生后所处的初始环境,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心理界线上反映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书中,作者将这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分类,帮助你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主要存在哪些界线问题。
①顺从者:不能对坏说“不”
顺从者很难对别人说“不”,常屈从于别人的要求与需要中。有时候,我们不敢说“不”,是因为对方是权威,比如公司领导,我们她怕因此丢了工作。而在其他情景中,我们不能说这个字,可能是因为内心的愧疚感,又或者害怕失去一份得来不易的感情。
当明明不情愿却又无力拒绝别人的要求时,我们心里就会滋生出一种不满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积压久了,就会像臭水沟里的水一样发酸发臭,进而腐蚀我们的心灵。这样导致的结果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因为人总是需要发泄的,当积压的情绪如山洪爆发时,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的行为。
而且,不能说“不”的人,也无法真正地爱人。因为他们的爱要么出于恐惧,要么是处于愧疚,而不是基于内心真正的情感。这种爱对于我们是伤害,对于别人则是不真诚。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却依旧不能收获真爱的缘由吧。
②回避者:对好说“不”
回避者是一类不能向别人寻求帮助的人。他们总是将心门紧锁,不让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很热心,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你很少听他们抱怨什么,好像他们的生活一直顺风顺水。
其实,他们只是将心理界线错当成了一堵没有门的围墙,不管好的坏的,一律挡在外面,没有人可以触摸真实的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是不好的,因此羞于启齿。
很多时候,一个回避者往往同时是一个顺从者。他们在需要界线时,没有界线;在不需要界线时,却划地为牢,将自己圈禁其中。他们也许会自嘲道:“当别人需要我给他们四个小时的时候,我不能对他们说不;而当我只不过需要别人十分钟罢了,我竟然不敢向对方提出要求。我是不是有病?”
③控制者:不听别人说“不”
控制者常常是一类有控制欲的人,他们无法听见别人和他说“不”,对别人的心理界线视若无睹。要是有人胆敢说出这个字,他们就会生气发怒,试图让我们屈从于他的“淫威”。
坚持心理界线的人,自然不会理会他的怒气,他生气就随他好了。但不善于拒绝的顺从者就会缴械投降,让控制者继续耀武扬威。
控制者分为两种:侵略性控制者和操控性控制者。他们都不尊重别人的界线,只是行为方式不同。前者是明目张胆地碾压别人的心理界线,后者主要通过间接的手段,比如利用别人的愧疚心理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前者如一个占用员工私人时间的老板,他们的表现通常是强势的、不容抗拒的。后者如很多人的母亲,她们也许会泪流满面地说:“我省吃俭用拉扯你长大,你现在翅膀硬了就不听我的。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好”。作为子女,为了不被内心那个道德自我狠狠鞭策,只好顺从。
可见,对侵略性控制者的顺从,更多迫于权威;对于操控性控制者,则是避免伤害。
④没有回应者:听不到别人的需求
对别人需求没有回应的人,显然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虽然没有控制者那么咄咄逼人,却让人觉得非常冷漠。因为他们对别人的困境不理不睬,缺乏责任感。虽然我们不需要帮别人承担情绪、行为上的责任,但对于出现在自己生命的人,在能力范围内,我们还是有责任去关怀和帮忙的。
有时候,控制者和没有回应者常合体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他们一方面对别人的界线和需求置之不理,一方面又控制别人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没有回应的控制者与一味顺从的回避者,在生活中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就是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控制者如此令人讨厌,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呢?因为控制让顺从者有一种安全感,尽管这是病态的。
03 界线的形成与发展
在心理学中,在说明一个心理问题时,一般要判断它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如果是先天遗传的,就表示这个问题能改善的空间比较小,比如人的智商,这多少让人有点沮丧。
不过,幸好,心理界线并不是遗传的,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尤其在孩提时期。即使你在心理界线上的问题很严重,也不用失去信心,因为既然是慢慢形成,就可以慢慢改变。这里,之所以要说明心理界线的形成,正是要探究问题的源头。
①共生期:“我与母亲合而为一”
婴儿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时,一切对于他都是不确定的,唯一的依靠者便是母亲。此时,小婴儿和母亲紧密相连,他们感觉不到自己,也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共生”。这个阶段,婴儿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的需求,即通过与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来感知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信任的。
长大后的我们,内心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让自己勇敢地探索世界,以及与别人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都源于此。但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得怯懦,为了得到儿时缺失的爱而一味顺从别人。
②孵化期:“母亲和我不是同一个人”
当孩子在五个月到十个月时,对母亲的态度慢慢就会有所转变,即从“我与母亲合而为一”到“母亲和我不是同一个人”。
这个阶段的小孩虽然还需依靠母亲,但慢慢学会爬行的他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围着母亲转,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安全地出去冒险了。外面的世界也向他们缓正缓敞开大门,阳台上的花、路过的猫咪、地上的玩具……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②练习期:“我什么都能做”
到了十个月到十八月大,孩子开始学走路、学说话。这些新增技能,让他们兴奋不已。刚学会走路的小屁孩,甚至开始将母亲甩在后头,想要去尝试一切,包括一些危险的地方,比如高而陡的楼梯。
这个时候,聪明的父母总能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周遭的世界,同时会设置一切安全的限制,让孩子不至于遭遇危险。但如果父母不懂得适当地为孩子设限,他们就会误以为自己真的无所不能,因而无法准确评估外在世界的风险,最后总不免栽跟头。
小时候,他们可能会磕破脑袋;长大后,这种盲目自信,可能会让他们损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一次比赛、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份真挚的感情。
④重修旧好:“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
当孩子在现实中摸索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并未无所不能。这时,他们就会和母亲“重修旧好”。不过,此时的亲密关系已不同于共生期的合二为一,而是两个独立自我的关系。这个阶段大概是在孩子十八月到三岁的时期。
不少父母会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感到头疼,因为他们再也不是以前怀里温顺的乖宝宝,而变得爱唱反调、性情不定、爱生气。此时的孩子,似乎说“不”成瘾,拒绝吃蔬菜,拒绝睡午觉,拒绝不喜欢的衣服等等,但这个“不”绝对是值得的。
一个在儿时能自由说“不”的人,将来才有能力对那些邪恶的坏事说不,才能保护自己。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不”,而大声斥责孩子或是感情内缩,觉得孩子和自己不如以前亲密了。
此时,父母需要让孩子有说“不”的安全感,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不”和“好”一样重要,鼓励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界线。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尊重别人的界线。
比如,我们常在社会上看见一些父母放任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这其实是在放纵孩子践踏别人的界线。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制止孩子当前的行为,带孩子离开,然后与他当面好好沟通。有时候,还需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04 界线的修整
了解了界线的形成和发展,你也许会有点沮丧:我心里已经留下许多童年创伤了,怎么办?没关系!尽管不能再回到童年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再“养”自已一次。
第一步:留意心理界线发出的信号。
心理界线并非建立在真空中,当有人试图跨越那条线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出讯号。最常见的就是内心莫名升腾起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就是界线被侵害时发出的信号。它提醒我们去关注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如,现在许多人都面临被逼婚的窘境,尽管非常想甩给对方一句话“关你屁事啊”,但碍于面子,多数情况下只能苦笑不语。不管怎样,如果我们能觉察并接受内心这种不满的情绪,并意识到自己受侵害了,就表示已经跨出了第一步。
对于总是强调一团和气的中国人来人说,要表露自己的怒气是有点难的,这意味着要破坏这种和谐,被其他人排挤。因此,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很多人甚至已经丧失了生气的能力。他们意识不到自己被侵害,他们的信号系统已经坏了。这尤其需要警觉。
第二步: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部分。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的界线被侵害了,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件事情中,哪些因素是我能改变的?哪些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个区分很关键。事实上,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在没有控制权的范围行使全面的主权;没有承担起对自己思想和信念的责任。”因为总是想要改变别人、涉足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却对该负责的事情置之不理,就免不了痛苦。
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你的身体、情绪、思想、才华、时间、爱等都在你的责任范围内,你要保护它们免受伤害。
在“被逼婚”的窘境中,嘴长在别人身上,是不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坦然地面对,或者干脆离开,眼不见为净,这些是能改变的。但如果你试图让别人闭嘴,就可能陷入痛苦的漩涡当中。
第三步:找出界线冲突的根源。
找到了我们能改变的地方,即可控部分,接下来就是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
界线问题常来自童年里未满足的需求,以及因此留下的创伤。比如,顺从者就可能来自一个不允许说“不”的家庭。父亲常会通过严厉的斥责和打骂,让她屈从于他的权威;母亲则表现得忧郁,通过愧疚让孩子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他怕失去父母的爱,因此总是一味地顺从,以博取父母的认同和欢心。但其实,她从未得到真正“无条件”的爱。中国心理学家武志红常说:对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强调的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常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平时很少被察觉到。不过,一旦我们回溯过去的经历,让问题的根源在意识层面浮现出来,就意味着改变的开始。
第四步:学习设立界线的技巧。
问题根源浮现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设立界线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比如对于总是不守规则的孩子,父母就可以采取预防性的训练和适当惩罚并重。如果孩子不肯上幼儿园,你可以对她说:“宝贝,妈妈知道自己不能强迫你去上学,你也可以不去,但是今天晚上你就不能出去玩了,只能呆在家里。”
这里既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力,也告知了行为的后果。这很重要,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做某事,孩子也是如此。但为了避免养成孩子任意妄为的性子,你也必须告诉她:一切行为都会带来后果,而且你要自己承担。
又比如,对于一个只会向你索取却对你的烦恼充耳不闻的朋友,你可以当面和她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当你遇到困难时,我总是第一时间安慰你,但你好像并不关心我的烦恼。我想我得重新评估我们之间的友谊了。”
这是心理界线中的显露律,即我们必须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困惑。也许你怕这样会就此毁掉一段友谊,但不容许别人说“不”的朋友,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对方是否真的值得相交了。记住,不要让一个人成为你的神,没有人能如此重要,重要到我们放弃自我。
在《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中,分别讲了你与家庭、朋友、孩子、配偶如何设立界线。通过这本书,你应该能更详细地进行学习和操练,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五步:寻求外界的帮助。
刚开始设立界线时,总会面对来自各种外在与内在的抗拒。就外在来说,可以是别人的愤怒、别人伤心了、别人想要与我们断绝关系;而内在的,则可能是你内心的愧疚感、对未知的恐惧、不能释放的忧伤。这时候,你就需要朋友在身边支持和帮助你。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和身体一样都会生病,所以都需要找医生,没必要为此感到羞耻。要知道拒绝看病而带来后果,并不需要他人承担。吃苦的是自己,而非别人。
第六步:自由地选择给予或不给予。
设立界线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拒绝,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给予和不给予。“自由”两字尤其珍贵,意味着一切发乎于内心。
当我们决定给予时,内心没有任何不满,是心甘情愿的;而当我们决定不给予时,也没有半点愧疚。一种真正的亲密关系,就是可以自由地说不,真诚地表达不同的意见,而不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初设心理界线的注意事项
学完心理界线,先别着急行动,我们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①界线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而且可能牵扯到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因此,切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小事开始,从你能信任的人那里开始。
②要允许自已失败。在你了解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后,界线问题还是会发生,需要不断的练习。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前途是光明的。
③处于复原阶段时,不要急于和曾经伤害你的人重归与好。你可以在心里原谅他,但除非对方真心悔改,并体现在行动中,否则还是要保持距离,以免再次陷入被控制的状况。
④尊重别人的界线,和尊重自已的界线一样重要。除了知道围墙之内是你的地盘,你还要时刻提醒自已:围墙之外是别人的地盘。你想要怎么被别人对待,就得怎么对待别人。
以上,我们一起学习了心理界线的定义及作用、四种常见的界线问题、界线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界线的修整。
有了心理界线,我们确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和空间,清晰地看到自己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同时,在“我”的地盘之外还有属于别人的地盘。
了解这个世界有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是对人生的一种设限,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放弃执念,将生命的能量倾注在自己能改变的地方,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