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聚仁村耕读的时间维度考察》这个标题,出自于一条微信。如何看待梅江镇聚仁村耕读及文化?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来加以考察。在我看来,聚仁村的耕读及文化在浙江有典型意义。它不仅是聚仁村的,也是中国的。
什么是耕读文化?
耕能养育生命,书能激活灵魂。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读指的是,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者教学。
什么是时间维度?
以时间作为描述、表达变量的度量尺度。好像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已成桑、麻之乡。麻、葛是吴越地区的特产,吴越人很早就用来进行纺织;蚕桑业的发展,更使吴越成为丝绸之路乡。明清时,苏、松、杭、嘉、湖一带更是桑麻遍野。在明代,江浙的丝织业达到鼎盛,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叙述了明代江浙丝、棉、麻、毛等织造技术和发展水平。
为什么要选择聚仁村?
选择聚仁村,是因为聚仁村蒋畈曹家出了三代名人。曹氏祖上从金华洞井迁移于此,有着数百年在刘源溪岸边居住的历史。 翻看前辈有关反映曹梦岐一生的文章,都以文化的角度来阐明要旨,说他是清末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耕读文化的代表。刘源溪,直笼统,半个秀才种,说的就是他。刘源溪,是耕作的意象,秀才是读书者的形象。他在1905年创育才学园(小学),在教学上实行读书、种田、学艺并举。他的第二个儿子曹聚仁,战地记者、国共合作信使,一生笔耕,著作等身,撰写、发表了多达4000余万字的锦绣文章,无人可以匹敌。他的孙子,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曹景行,不忘祖训,继承曹聚仁衣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主持新闻节目,笑谈各国政治风云,名声不亚于父亲。
曹聚仁与曹景行算不算农耕文化代表?
用曹聚仁自己的话说,他是自耕农的后代,尽管自1915年到杭州师范学习后,他的身份完全转变,但在之前是深受父亲曹梦岐办学思想的的影响,同时在抗战间隙,他购置了山垅里的房子,曾打起做“隐士”的主意。而且,在香港生活期间,衣着简单,生活朴素,活像一个乡下老头子。因而,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曹景行则当过一段时间知青,与农民一起劳动,在劳动间隙,下功夫深读各类各样书籍。
选择聚仁村,也因为塔山脚王氏是太原三槐王氏后裔(详见注1),我不知道太原三槐王氏后裔因何南渡,或许在宋元交兵期间,但知道出了很多名人。北宋有王安石,王安石是改革家(详见注2),南宋有王柏,是金华大才子。虽然至今塔山脚村王氏还不曾与这些名人的后裔有实际往来,但他们的内心是认可的。在实地参访中,还获知与义乌蜀墅塘王氏有关系。义乌蜀墅塘始祖王槐,官至南宋大理寺卿,翰林侍读学士,是南宋福建转运使王汾的儿子。虽属于名门望族之后,但晚年不忘农耕,是义乌治水的代表。
陈水河写于2017.8.8早上,整理于2018.6.4傍晚
注1:聚仁村塔山脚王氏,自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太原三槐王氏后裔第廿五世孙由外大王择迁于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家发人兴,人丁兴旺。
注2: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