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人问我:你读那么多书,能记住吗?我想了下,只好有点难堪的回答:记不住多少…熟悉的朋友会继续直白地问:你读那么多书,记不住有什么用?我就回答不出来了…
对啊,看那么多书记不住还有什么用?多年来,时不时就会有人问我这个问题,甚至我不识字的妈妈也问过我这个问题。
虽然书还是照常读,但“记不住”这个小小的困扰,的确有些烦人。直到最近两年,书看的又多了一些,才把以前的知识和这个问题联系起来。下面理论123略粗糙,看不下去可以直接跳过。
1.显性记忆和隐形记忆。显性记忆是当完成任务时,需要有意识地提取相关经验;隐形记忆是当人们完成任务时,过去经验在没有意识性提取出来的情况。直白说,显性记忆就是自己能主动想起来的、人问你就能答上来的(完整的回忆),或者你能区分出来是否见过(选择、再认);隐形记忆是自己主动想不起来,问你也答不上来,如果拿给你看,你自己都不知道见过,无意识应用的知识,但是让你选择,无意识中的选择、决策、判断的正确概率要远远高于随机水平。显然,之前的问题:你读那么多书,能记住多少?大家一般问的这个“记住”,应该就是显性记忆,而且主要是指完整、主动性的回忆,甚至不包括“再认”。而读书更多的作用可能是隐形记忆。
2.冷认知和热认知。冷认知是指有意识的思考,速度比较慢,这也是人们普通情况下说的思考。热认知,是本能,是潜意识,其实人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潜意识决策的。有意识的冷认知只能起到对潜意识的热认知查漏补缺的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无意识的自动决策,缺少反思,而且这个情况几乎不太可能改变,但还是能改的,就是通过长时间的读书、生活工作中的有意识的刻意反思,去逐渐慢慢改变大脑的热认知。
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情节和语义记忆,能用语言说出来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对动作和认知技能的学习,而且可以在一个相当广泛的情景范围内显现出来,难以用语言准确的描述,比如学会骑自行车和获得阅读技能都是程序性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直觉。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有三个阶段,①认知阶段,能想到执行程序的外显规则。②联想阶段,有意识地练习广泛运用外显规则。③自主阶段,无需思考的、自动而内隐的运用规则,变现出高度的集成、协调、快速和精确。
显然,之前的问题:你读那么多书,能记住多少?大家一般问的这个“记住”,应该是指陈述性知识,或者认知、联想阶段的程序性知识。外显的知识当然重要,也是基础,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自主阶段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培养判断问题的敏锐性、直觉,让我们决策判断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
人的智商、情商、思维方式,体现在大脑里,就像是电路板一样,是一个个的蛋白质分子、神经细胞所组成。我们经历的一切,都一直在修改我们大脑里的“电路板”——神经通路。我们提高自己决策(思考、知识)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逐渐慢慢修改我们的潜意识、热认知、本能、直觉、隐形记忆、程序性知识。
读书是在千千万万的模拟情景下,一遍遍的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修改、新建大脑的神经通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判断、决策、眼光越来越自动化、快速化、精确化,这可能就是智慧。
读一本书,问能记住多少的思维,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非应试性的读书,是为了应付纷繁复杂、不确定性的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这时候,在“专”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广度,甚至可能广度更重要。这也就是平时说的通识教育。
读书当然记得越多越好,但是时间有限,也要权衡下“记住”、知识广度和思维练习之间的平衡。比如,我们当然可以把一本书读五遍十遍,甚至把一本书背下来,但是同时却损失了知识的广度,也损失了思维训练。人的现实经历、经验都是有限的,读书则是工作、生活的“外挂”、“作弊器”,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局限性地点上,经历、体验更多,书的作者给了我们千千万万的视角,这是现实经验所不具备的。
有本很著名的书《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刺猬无论遇到任何危险都是蜷起来,专家则是遇到任何问题,都是“一招鲜,吃遍天”,比如经济学家看任何问题,几乎都是经济学视角,很少看到更宏观的道德、公正、平等,以及其他前提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被称为“砖家”的原因,“一招鲜”的专家看不到自己专业知识应用的局限性,经常跨界到不适用的领域。
而狐狸(具有通识知识的博学者)则有很多不同的招数,遇到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招式,所谓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招拆招,而非“一招鲜,吃遍天”。
显然,生活、工作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我们更需要做一个狐狸,而非刺猬。所以,我们需要读各个领域的书,记不住不重要,重要的是拓展知识广度,进行思维训练。
一个读书记不住的人,也只能这么自我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