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一段长长的补鞋镜头。和那只破旧的鞋子一样,这部名叫《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的伊朗电影风格朴实无华,既无华美炫目的画面,亦乏跌宕起伏的情节。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丢鞋的小故事,何以成就了伊朗乃至世界影史最经典的影片之一?
答案,就藏在这片子的每个角落里。
伊朗穷孩子阿里,不慎在回家途中弄丢了妹妹莎拉唯一的鞋子。小小的意外带来了大大的麻烦:妹妹上学怎么办?整部影片围绕这条主线,通过一件件琐事为观众勾勒出现代伊朗的社会轮廓,展示了伊朗人的精神风貌。随着情节发展,观众不仅对这个神秘国度有了新的认识,更深深沉浸于贯穿全片的温暖情怀而无法自拔。一部画面简约、台词不多、配乐稀疏的电影能做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的细节功不可没——这就是伊朗导演们屡夺国际大奖的制胜法宝。
作为积淀深厚的古老民族,伊朗人在美术方面造诣卓著,眼花缭乱的壁画是他们独树一帜的文化名片。简单的几何图案在伊朗人的巧思下有机地连缀成片,构成了震撼心灵的绚丽画面。伊朗电影不仅继承了这种民族特色,更将其发扬光大:在叙事方面,影片克制与细腻兼备,既不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浪费时间,又不轻易忽略任何有趣的插曲。看罢全片,观众恍然大悟:就是那一颦一笑背后的情感涓流,无声无息地汇成包围你我的潮水,最终化作每个人感动的眼泪。
坚韧自强:每个人都在奋斗路上
小鞋子既是阿里烦恼的开端,更是他全家糟糕处境的隐喻。对这个贫苦家庭而言,生活处处都是麻烦:父亲收入微薄,长期交不出房租,连买菜也要赊账。小小的租屋家徒四壁,一家人随时面临揭不开锅的危险。母亲身体虚弱,繁重的家务更压得她喘不过气。阿里兄妹成日帮衬母亲,课余根本没有玩耍的空闲。连丢鞋这种小事也成了全家不可承受的重量——父亲是没有余钱给莎拉买新鞋的。
对他们来说,现实似乎不能更惨淡了。
然而没有人自怨自艾,所有人都为生存积极拼搏着。父亲利用休息日到富人区兼职园丁,提升了家庭收入。母亲虽久病未愈,但从未放弃家务,一直全力维持家庭运转。对阿里和莎拉而言,除了努力做好家务,瞒着父母妥善地处理好“丢鞋危机”,便是他们对家庭最大的贡献。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兄妹俩费尽心思地应付丢鞋带来的连串烦恼,只因他们太清楚家里的困难,不想为父母增添新的烦恼。
利用兄妹上课的时间差,用哥哥的一双鞋子解决两个人的出行,大约是两个孩子能想到的最佳方案。于是,日复一日的“长跑锻炼”开始了:妹妹一下课便撒腿狂奔,只为尽快到家把鞋让给哥哥。哥哥同样跑得飞快,可还是免不了上课迟到。生活的麻烦源源不断,但兄妹俩从未停下脚步、停止拼搏。那些疾驰而去的身影,大概是他们生活态度最形象的写照。
这种拼劲,在电影的结局达到高潮。阿里发现长跑比赛季军可以获得球鞋,连忙去求老师,并靠着一双泪汪汪的大眼睛和日常练就的优异脚力成功争得了参赛资格。在参赛的孩子里,大概没有谁比阿里对季军更加渴望。他想起了奔跑的莎拉,想起了丢鞋以来的许多过往。这是他解决困局的唯一希望,他必须得抓住。所以,即便被绊倒在地,阿里依然没有放慢脚步,并最终勇夺冠军——苍天没有薄待阿里,但却调皮地和他开了个小玩笑。
穷困易使人消沉。但在这部聚焦贫民的片子里,你找不到任何负面的情绪表达。每个人都为生活用心奋斗着。即便日子再难,他们的眼神依旧坚定,脸庞仍存笑意。这种朴素的生活正能量,构成了这部影片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让人过目难忘。
鼎力互助:小世界里满满都是爱
生活虽然艰辛,好在无人孤单前行。阿里家居室贫寒,但处处洋溢着暖人的温情。这部影片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所有角色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些细小的情感互动不仅让故事接足地气,更为影片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人性光泽。
阿里的父亲老实木讷,很少说话,唯独在关心母亲病情时台词最多——虽然口气生硬,内里却全是关切与疼惜。父亲对兄妹俩素来不苟言笑,可他那份深沉的爱子之心,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挣到外快后,父亲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尽快改善家庭生活,给孩子们买双新鞋。最后他也确实做到了。
阿里的家庭爱意满满,周遭环境同样富于善意。可以说,这个穷困的家没有陷入绝境,恰恰是众人帮衬的结果。房东和小贩虽然态度不好,却从未拒绝阿里家的赊账请求。教导主任总说要责罚迟到的阿里,但并未付诸实施。雇请父亲的富家老爷爷出手慷慨,解决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脉脉温情。
这种互谅互让的善意滋养了阿里和莎拉,兄妹间爱的互动更成为全片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无缘无故丢了鞋,莎拉心里当然委屈。可即便如此,莎拉也没把丢鞋的事告诉父母,而是选择在奔跑中与哥哥共克时艰。阿里也知道妹妹的苦,所以把新铅笔和老师奖励的自动笔都送给妹妹,还拼命争取到赛跑资格。这些东西虽小,却是他能给予妹妹最贵重的宝贝。影片最后,阿里垂头丧气地从赛场回家,妹妹的眼神从满怀期待渐成失望郁闷,旋即又归于平淡——她释然了。满身狼狈的哥哥已然拼尽全力。对她而言,这就够了。
上面这段情节,只有眼神交汇,没有半句台词。根本不需要说什么。他们的心路历程,观众看得一清二楚。伊朗文化中含蓄的东方美,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充满爱的小世界里,贫穷不足为惧,生活总有阳光。我想,这大概就是导演希望表达的社会理想吧。
管窥现实:世事艰难也要常怀期冀
毫无疑问,《小鞋子》是一部关于爱的温暖影片。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略这片子所反映的残酷现实。作为一个失业率高达两位数的国家,伊朗长期面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近年来,伊朗GDP增长缓慢,2012年更呈现6.6%的负成长,经济形势的严峻可见一斑。阿里一家的贫困窘境,在伊朗绝非个别现象。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的贫富差距却愈发凸显。父亲“去北城富人区找活干”的话,清晰表达了人们对贫富分野的深切感知。电影取景地德黑兰就是这样:北城草木葱翠、别墅连片,街头豪车穿梭,一派富裕祥和的景象。南城则荒漠无垠,只有穷人家的矮房子和老旧的街区。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当电影场景转向富人区,观众在视觉上产生恍惚的原因——没有破旧的大杂院和幽暗的窄巷,城北阳光明媚,高楼、别墅与公园交替出现,和阿里家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种差异感,在全片唯一的俯瞰镜头中达到高潮:在一座立交桥上,父亲用单车载着阿里缓缓前行,身边不断有汽车飞驰而过。比起高大的立交桥,父子俩的身影小得像蚂蚁一样。
贫富差异塑造了德黑兰南北城截然不同的样貌,更悄然在两个阶层的孩子间划下隐形的沟壑。父亲能在富人区接到活儿,其原因颇有戏剧性。闲得无聊的富孩子艾力无意间遇上叩门求工作的阿里。艾力想和阿里玩,这才有了后面艾力爷爷请父亲上门服务的事——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同样的天真可爱,想法却大相径庭。
想来,阿里与艾力玩耍的画面,大概是全片最优美、最轻松的片段了。只有在这短短一刻,阿里才恢复了儿童天性,眼睛澄澈得一点心事都没有。当父亲收工时,放下皮球的阿里又变成了穷人家的懂事孩子。而此时的艾力已在秋千上沉沉睡去,继续着他甜蜜柔软的美梦。
虽然艾力的戏份至此完全结束,但作为中国观众,仍会忍不住生出一个假想:若是二十年后他们有缘再见,那将是怎样的场面?阿里家的苦日子怎么也望不到尽头,难道说这会是迅哥与闰土故事的翻版么?
导演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从富人区挣到钱后,父亲的车筐里多了不少吃食,还有两双簇新的小鞋子,一家人的生活肯定会有所好转。阿里和莎拉为应付丢鞋危机疲于奔命,但却丝毫没有耽误学业,两个人都成绩优异。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暗示——只要用功上进,穷孩子靠教育改变命运绝非痴人说梦。
故事尾声,失望而归的阿里呆坐在池边浴足,只有小金鱼默默吻着他磨得起泡的双脚。阿里并不知道,父亲和新鞋子已在回家的路上。不知他在看到新鞋子的一刻,究竟会有怎样的惊喜?
这个孩子,这个家庭,这个国家,他们的未来晦暗不明。但他们从未不放弃内心的希望,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请继续加油吧。
说不定,他们想要的幸福,就在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