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自己5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知天命,并且他也曾自述50而知天命。此时孔子又踏上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路,此时他又会对天命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孔子经历了周游列国之后,又到了哪个境界呢?
孔子因为自己在鲁国无法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才周游列国,到各个国家去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然这一条路也是非常艰辛,漫长的。孔子带着弟子去四处周游,孔子不久又到了陈国,在陈国每天都是战火连天,因为陈国被很多大国包围了起来,大国之间随便发生一些战争,就很容易牵连到陈国。有的时候本来不是想打它,也会顺便把它工攻打。陈国本身也是一个小国,实力不行,所以经常被侵犯。孔子在这个地方呆了三年离开,孔子走的原因看似是因为害怕在战火中被攻打,但其实是他在这里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一次他离开陈国和上一次离开卫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上一次离开卫国,孔子只是不赏识国君。但孔子离开陈国会感觉到希望更加渺茫,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被攻陷,他会感觉有一些绝望。但是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他还是去继续周游列国,去别的国家推行,虽然希望更小,但他一直要去推行,他也肩负着天命。
路途中孔子和弟子也没有多少钱,没有多少粮食,日子过得也很贫苦,非常的艰辛。但是,甚至在成果和蔡国之间,孔子绝粮,没有任何粮食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是在继续给自己的弟子讲学。子路这个时候见状就很生气,对孔子说——君子还有穷的时候吗?显然子路对此是非常不满的,并且已经开始质疑自己的老师了,孔子以前讲过君子不穷,但是现在孔子很穷,子路因此而生气。孔子很严肃的回答道——由,君子固然会贫穷,在物质方面,但是君子贫穷不会说别的,但是如果是小人穷的话,那么就会想一些歪点子。子路认为孔子所说的不穷,不是说物质方面不穷。而是精神方面。就是孔子他所推行的仁政,礼乐制度,现在孔子却一直没有成功,没有受人的赏识。孔子说这样的贫穷,君子固然也是有的,但是不会因为没有人去赏识他,而想一些别的事情,还会去继续推行。不会像小人一样,因此有一些歪点子。
不只是子路,子贡也对孔子提出了建议。子贡对孔子说。你的道确实非常的高,内心的德行也很高,但是如果直接将这种道推广于百姓们,他们会很难接受,很难理解,并且去实施。应该可以降低一下对他们的标准,迁就一下,这样更容易实施。但孔子对此非常的反对,很严肃地对他说——农人非常的善于播种,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的工匠做出来的物品,不一定受人喜欢,并且不一定卖出好价钱。就像是你自己有礼,但你不一定能让别人也有礼。因为这还要看他们的内心,看他们想不想要这样,如果他们不想,那你再怎么说也是没有用的,你无法决定别人,只能修炼自己内心的德性。难道我们要因此而改掉自己内心的德性吗?这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孔子才会表示非常的生气,不认同。但是自贡的话确实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就像是一个商家。如果一件衣服卖不出去,可以通过降价让别人来买。这样的话,至少更加的容易。子贡拥有这样的商家的思想,但是还没有领会到孔子的道。他的内心的道是不变的,并且也是要继续去提升,不会因为别的人别的事情而改变别,人们接不接受和自己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在这个时候,孔子遇到的最大问题,我想就是他们内部拥有分歧。孔子的弟子都非常的不高兴,和孔子发生了分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让孔子更加面临了一个困难,不仅要继续推行自己的理想,找到一个可以推行的地方,还有面对弟子们的反对,这更是让他走出的每一步无比艰难。
不久,孔子又到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把这句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说,然哉然哉。表示非常的同意,并且形容得很准确。我们一般理解的丧家之犬就是无家可归的犬,没有家庭,没有一个给他温饱,给他食物,以及温暖的家庭。那么孔子所说的丧家之犬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现在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地方可以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地方,他现在没有归宿,也没有人用他,所以他就像一个丧家狗一样,在四处流浪,没有一个地方去实行自己的理想,推行自己的仁政。就像是一个丧家犬。这个形容是比较准确的,因为现在孔子在精神上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安顿下来,还要四处的去流浪寻找新的国家寻找一个新的可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就一直这样苦苦的寻找。
现在孔子就像是这样的一个丧家之狗,没有地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带着自己的地址去各个国家周有在路上,甚至觉得量没有量是解决不了温饱,差点饿死在半途中,这样他的选择更加的艰难,如果要是继续走下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
现在孔子就像是这样的一个丧家之狗,没有地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带着自己的地址去各个国家周游在路上,甚至绝粮没有粮食解决不了温饱,差点饿死在半途中,这样他的选择更加的艰难,如果要是继续走下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
孔子面对自己内部的分歧,又要想办法去解决面对自己非常顽固的地质指路,他将如何又面对更多地址的反对已经不支持他又该怎么办?
孔子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不干了。他还是依然非常坚定自己内心的事物,要继续去推行礼乐制度,推行仁政,恢复人心。他自己肩负着天命,上天给他的使命。但现在我想孔子已经不把这种使命看成上天给他的,不再是外在的,他已经把这种使命转到自己的内心,成为了自己内心中的一种使命。也就是这种天命在不断地支持着他向前走,不会让他垮掉,并且非常坚定。孔子现在领悟到的天命,我想还不止这些,因为他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向外推行了,在推行中也会遇到不容,别人不接受他的这种道,此时孔子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去推行。一次不成功,就再试两次,一直这样去推行,哪怕别人不接受自己也要推行,他领悟到了一种更为高层的天命。
孔子面临这么多的困难,却一直在向前走。明明知道这件事情这么困难,也一直也要推行,其实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在不断地向前推行,一直在推行,如果不成,那就继续推行。是一只丧家狗,那么也不会因此而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反而还要继续去完成自己内心的使命。如果他不这样推行,就觉得对自己内心有愧,没有完成使命。觉得这是上天给予我才华的一种浪费。
这种不断的推行,也正是孔子本身的光亮所在。在当时那么漆黑的一个夜里,他是一盏发着火光的长明灯,自己的内心始终被照亮着,并且想继续去照亮着别人的内心,哪怕遇到多少困难,他自己内心的使命也是非常坚定,并且要去不断地实施,去推行,推广到每一个人心中,恢复一个自己内心中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