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尔首先指出了关于记忆的两个误解:
X 记忆是一个心理档案柜。当我们回想某件事的时候,就像从档案柜里拿出相应的文件,唤起记忆。
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文件柜,大脑更多的是从当下的某个信息,联想到过去类似的体验。比如某种味道让我们想起了妈妈做的饭菜,某个人的样子让我们想起了曾经欺负过我们的人,听到某首歌让我们想起演唱会上激动的心情等等,是这些体验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由此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记忆,是通过过去影响现在的方式。
X 记忆像一个复印机,当我们唤起记忆,看到的是过去发生事件的精确再现。
这也不是真实的。我们回忆起的事情可能和真实非常接近,也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不管怎样每一段记忆都有我们主动改编的成分在内。我们的记忆都是扭曲的,只是有时轻微有时显著而已。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容易验证这一点,你感觉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翻阅日记才发现原来它只是你听来的一段别人的经历。可能过于离奇或者带着强烈的情绪,在记忆的过程中你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经历而已。
书中指出,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就是我们的“自动化程序”,你不用想就知道怎么吃饭,怎么用筷子,怎么夹菜,怎么骑车。这是记忆的一种形式,过去的无数次经验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记忆的存在。
内隐记忆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新生宝宝对在妈妈肚子里就听过的歌谣会有特别的反应。我们终生都在编码内隐记忆,而且在生命的头18个月里我们只能编码内隐记忆,正是这些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内隐记忆,使我们对世界的运转产生了期待。如果孩子跌倒了他得到的是妈妈的鼓励认同和引导,再摔倒时自己就会爬起来,还会想想以后怎样避免再摔倒。如果家长在旁边声势浩大的又拍桌子又拍地,怪它们害得宝宝摔倒,孩子也学会了一定要惩罚一个“加害者”才能作罢,同时还形成了自己不会犯错的认知。
和内隐记忆不同,外显记忆是如果要回想第一次骑车时的场景,就需要停下来“用力”回想一下,脑子里可能出现的画面是:妈妈扶着车后座的手劲,学骑车的路又宽又平还没什么人,刚刚脱手时撞到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爷爷等等。这和内隐记忆是完全不同的形式。孩子有时候受到过去负面经验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消极内隐记忆,影响以后的行为。比如被别的孩子打了,就再也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帮助孩子整合内隐和外显记忆,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
一是思维遥控器:重演记忆。
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可以是孩子自己讲述,也可以是父母帮助一起讲述,在讲到某些痛苦的回忆时,思维遥控器可以暂停或者快进,等到孩子平复下来再继续回忆。这种做法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控制感,慢慢接受内在恐惧,拼出一张完整的心理拼图而不是仅仅看到消极的部分。
二是提问和鼓励:加深记忆。
对于一些我们希望孩子记住的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生命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讲述体验,让他们整合自己的内隐和外显记忆。一个简单的方式是问孩子问题,比如今天过得怎么样?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或者不开心的事?另一个方法是鼓励他们写日记,研究表明通过写日记来回忆和表达,可以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