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点:(内生表达动力 互动模仿)
学习者的内生动力创造内容,对外语学习来说很重要。语言要在丰富的语境中通过互动去模仿。
即: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创造与模仿要紧密结合。
引言部分:
提出学习语言的常识:
语言主要用于表达和交流思想,思想内容由语言使用者的内生表达动力所创造。
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表达,语言形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内容发展。
个人批注:
引言从这一常识入手,提出目前外语教学的问题:教学练习把学习者注意力引导至语言形式的构造,没有重视学习者自主创造内容。
作者观点一:
阐述内生动力创造内容:
内生表达动力,指学习者对人、对物或对所发生事件的内在自发反应,表现为产生想法,萌生交际意愿,激起交际需要,引发语言表达冲动。
个人批注:
作者阐述概念之后,即刻指出这个概念与此前的交际教学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交际需要促进学习为人所知,但具体操作不能激发学习者内生表达动力。如,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练习涉及的信息虽然是新的,但是任务设计者提供,不是学习者自主创造。
个人批注:
个人对作者对信息差的这一评判不认同。
信息差的交际任务虽然是由设计者提供,但完成交际任务时,学习者也需要全情投入才能产生内容。和作者的这一反驳说法相比,我个人更倾向于讨论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交际任务的检验、回收,是否做到位。
作者观点二:
互动中模仿语言
首先提出疑问:模仿法教学已有很多,但效果并不佳。是否因此否定模仿?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盛行时,乔认为,创造性源于语言的生成性特性,受语法规则的支配。规则可衍生出无数新句,学习者不可能一一模仿,但儿童的智商又不足以应对如此之多的语言规则,那么如何解释儿童可以自然习得语言呢?——乔假说,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在起作用。
作者陈述完这一观点后,立即反驳之,提出问题:我国英语教学一向重视语法。但又有多少成功者是真的靠学习语法而成功的?
随后,作者阐述互动理论,Block 2003 等提出,语言习得主要是一种社交过程。
Long 1983 提出二语习得的互动假说。
Pickering, Garrod 2004;2013 提出解释对话过程的互动协同模式。
作者进而提出:
结构启动,即人们在交谈中更倾向于重复使用自己或对方之前用过的词语或句法结构。
结构启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模仿重复,使语言理解更容易,语言使用更顺畅。
结构启动产生的协同效应是儿童习得母语普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互动协同观的启示:
语言模仿要促学,不能依靠简单机械的语言重复,必须在互动中模仿。
作者提出观点:
学相伴、用相随 learn together, use together. 王初明 2009
理论结论:
互动促学的主因是互动中存在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与互动相生相伴,并与互动强度成正比;
内生表达动力在互动中得以延续或强化,互动中的语言模仿实际上是内生表达动力驱动下的语言重复,能够催化协同效应,促学语言。
作者观点三:
创造与模仿要紧密结合,读后续写是个好方法。
补充“读后续写”的功能。并介绍一个实证研究。Xiao 2013
两组读后续写,一组读后留下材料,一组读后收走材料,共同续写故事。
实证表明:在相同时间续写故事,有无前读材料供互动模仿的学习效果不同。
论文最后回答了前文问题:
为什么外语教学学习效率不高?为什么外语学了不会用?
即:要求内容自主创造并伴随正确语言输入的练习做得不够,内容创造与语言模仿结合得欠紧。
个人批注:
和其他文章相比,本文主要为“读后续写”做理论陈述。其实说的就是语言学习要以用为前提。这个前提要贯穿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喊口号而已。因此要设计、完善出更为系统、科学的学以致用,用启动学的学习体系。
看完这篇,发现自己对语言学习理论仍是一片空白。要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