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71217
【进度】第一遍67%
第二章之仲永之殇
自古以来,下一代的教育都被看做人生大事中的的重中之重,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有王羲之夫妇教育七个儿子的故事。而现代,多年来更是大叫大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教开始到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这些教育机构和方式如雨后春笋,让我们一边抱怨一边甘之若饴。
然而,很多小时候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人儿们长大后却表现的成绩平平,毫不出彩,甚至有些孩很早就出现严重的叛逆行为,即使顺利考上考大学或毕业后参加工作,也无法再有令人称赞瞩目的成绩,变得普普通通,日渐淹没在简直跟《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一样,越大越失去光华。
是哪里出错了?让这些原本聪慧优秀的孩子变得不再光芒四射?读了《这辈子只能这样吗》第二章,孕育平庸的摇篮后,找出来一些原因。
001、家长教育问题
快点完成作业,就让你去玩!为了让孩子不拖延,很多家长会跟孩子说这句话。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不止一次用过类似方式,要么就是做完作业让你玩儿,要么就是做完作业让你看电视等,本以为这种诱惑式教育会让孩子更主动积极,殊不知这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导向:你的条件无形中在暗示孩子,学习是令人不快的,越早结束越好,因为这样才可以干自己喜欢的想干的休闲活动。
结果呢,很多聪明的孩子会因为这些作业没有创意和挑战性而应付差事,做的快了,但特别马虎。我女儿当时做数学答题卡的时候,速度惊人,但几乎全错,如果你发火后再让她重做一遍,她的正确率最高可达百分之百。
所以这种方式无法让孩子专心投入。
002、学校教育问题
“考,老师的法宝;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用分数来要求孩子学习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错误导向,因为孩子即使取得了高分,也未必是发自内心的学习。这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在将来的人生中,形成一定要有人贿赂或强迫他才愿意念书做事的惯性反应。
然而学校除了成绩外,几乎没有任何方法评估和鼓励学生进步,如果家长也跟学校一样要求孩子时,可能会引起孩子极大反感,后果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愤世嫉俗的态度。
003、给优秀孩子的过度宽容
老师、父母对聪明、有才华的孩子总是会引以为傲并给予极大的信任,偶尔的一次疏忽犯错,往往不会得到普通孩子一样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因为信任总是嘱咐两句后一带而过。这似乎是这些优秀孩子的特权,然而往严重里想,这样的老师和家长也就变成了掩护罪行的共犯,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只会投机取巧、不想努力的陋习。
另外,这种与众不同的另眼相待很可能导致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自以为是的不良后果。
这是几个最为普遍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位家长和孩子身上,要怎么样避免呢?
首先,是要认真去观察发现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事情有兴趣,家长可以循循善诱,去引导孩子向感兴趣的方向努力。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循规蹈矩的课本教育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自己的爱好,只要这个爱好不会对孩子的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去兼顾他们自己更喜欢的事情,以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动力。
然后,要让孩子始终保持一种刻苦坚韧,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努力才能获得幸福,只有勤劳才能拥有机会,只有豁达才能体会满足,只有坚持才能碰见运气。
与我们同样的道理,才华本身没有太大意义,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尝试,只有拥有了这些优秀品质从会获得成功,只有经历梅花香自苦寒来,才可能做到笑看天上云卷云舒。
孩子们天性纯良,犹如白纸一张,如何去勾勒出浓墨重彩的灿烂人生,需要家长和学校去不厌其烦的沟通,去体会孩子们的心境,去和他们共同成长,一起面对。
当孩子们感觉自己被浓浓的爱意所裹挟,他们所激发出的动能和潜质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努力,不但要从孩子做起,更要从我们家长自身做起,起跑线不是划给孩子们的,是横亘在我们自己心里的刺,怕失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脆弱的心,所以只有我们自己正确对待了教育孩子的问题,伤仲永的悲剧才能避免。
.................
今日总结:
001、这一章之前还有想要抓取的精彩内容,这些问题也不是全部,但取舍便是如此,要有所保留有所舍弃。
002、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书中没有给出答案,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被阻断,要么自己思考,要么放弃重写。
003、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内容引导思考了一些问题,发现平时忽略的很多细节才是问题的关键,比如从对“认为的理想工作是什么”的思考中,发现内心的自我设限。
004、不断地细节阅读中开始思考大局,开始关注并分析书的重点和主次。比如今天所写的内容,书中提出问题只是为了证明观点,重点是要证明SLHHPs是怎么形成的,所以不会一一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