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各楼层的卫生间都是里外两个空间的设计,外边的空间里只有烧水器和洗手的水龙头和水盆。
有一天,走过走廊,突发奇想,能不能每个卫生间放一张桌子,上面放一些书呢?
向老师们提这个建议,得到的回应意见不一。但是也都落实了这个建议。
怕引起大家的歧义,于是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中国古人就有如厕读书的典范。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中说:“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有嗜好,在西落时,尝与撩属言,平生性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辞,盖未尝释卷也。”“余谓希深约:余平生所作文章,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属思尔,此语皆妙,妙在亲切不浮也。”
周作人先生的看法是:“上厕时看点书却还是可以的,想作文则可不必。书也无须分好经史子集,随便看看都成。”
如厕读书既有典故又有文字流传,看来,这一联在一起操作的方式,还不算是奇葩之举。据说现在还发明了专门放在卫生间不怕潮湿的书本。
如此行为,引经据论,不过是为了说明读书在哪里都可以读。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地点不是问题,只要记着一句话:“唯读书有利而少害,读一卷书,则有一卷之益。”
两个月过去了,每个卫生间里的书都仍然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没有丢失一本!只在说明读书在哪里都可以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