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也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两个毛病能毁掉你的一生,一个是傲慢,一个是懒惰。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
先生然其言。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功夫合一。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先生起行征讨思恩、田州,钱德洪与王汝中一路追着送到严滩。王汝中向先生请教佛家实相、幻相之说。
王阳明说:“有心都是实相,无心都是幻相。无心都是实相,有心都是幻相。”
王汝中领悟说:“有心都是实相,无心都是幻相,是从本体上说功夫。无心都是实相,有心都是幻相,是从功夫上说本体。”
王阳明说汝中理解得对。
钱德洪听不懂他们的对话。几年用功之后,才开始相信本体和功夫是合一的。但是,先生当时是根据王汝中的提问才偶然这样说,如果我们儒家要指点人,并不需要用这种说法来立言。
毕竟,实相、幻相是佛家说法,另外一个话语体系,使用这词语,又牵动了另外一个天地,反而把同学们给搞糊涂了。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德洪趋进请问。
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圆凿方枘(rui)。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钱德洪看见先生送两三个老先生出门,回来坐在走廊上,面有忧色,就走进去问先生怎么了?
王阳明回答说:“刚才跟这几位老先生谈到我的致良知学说,话不投机,就像圆孔和方榫一样,格格不入。我这学说,大道就像大路一样平坦,世俗的儒者往往自己将道路荒芜、蔽塞了,终身陷在荆棘丛中,还不知悔改,我真是不知道怎么说他们,无语了!”
钱德洪退下来后,对朋友说:“先生诲人不倦,无论对象多么衰老腐朽,这是圣人仁人悯物之心啊!”
王阳明这话,孔子也说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间房子,门前正对着一条大道,大道上空无一人,孔子站在门口,很奇怪的自言自语:“谁能不经过屋门就出去呢?为什么这平坦通达的大道没人走呢?这屋里的人从哪儿出去的?都走到哪条道上去了呢?”
这就是实际情况,人们世世代代都这样,不走大门大道,非要翻窗、翻墙找小道,孔子以为怪事,王阳明也无语,到今天也见怪不怪了。
为什么呢,那大门大道,他认为一眼看穿——我晓得的嘛!然后眼神游离,往别的地方看,我要找到更高妙的办法,这就走向孟子说的拨苗助长。
世间多少事,都是不愿意下基本功,总想拔苗助长。你跟他说,他是不信的。明白人不知道糊涂人有多糊涂,糊涂人不知道明白人有多明白,圆凿方枘,格格不入,也只能无语凝噎。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王阳明说:“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傲字。为人子,若傲,就一定不孝;为人臣,若傲,就一定不忠;为人父,若傲,就一定不慈爱;为人友,若傲,就一定不诚信。舜的弟弟象,尧的儿子丹朱,都只是一个傲字,就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同学们要时常体会这一点,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没有丝毫的沾染,只是一个‘无我’罢了。胸中一定不能‘有我’,‘有我’就是傲。古圣先贤许多的优点,也只是一个‘无我’而已。无我,自然就能谦虚,谦虚是众善的基石,傲慢是万恶的根源。”
《论语》里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四个毛病:意必固我。意,是主观臆断;必,是期必,将迎意必;固,是固执己见;我,就是有我,我执。意必固我,就是一个“傲”字。
曾国藩也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两个毛病能毁掉你的一生,一个是傲慢,一个是懒惰。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难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王阳明说:“大道极其简易平常,也极其精微神妙。孔子说:‘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人那天不看到自己的手掌?但是你问他这手掌中有多少纹理,他却不知道。就像我所说的良知二字,一讲就明,谁不知道呢?但是,要真的体认到良知,却又有谁做得到呢?”
有同学问:“这恐怕是良知没有固定的方体,太难捉摸。”
王阳明回答说:“良知就是《易经》所说的:‘天道变动不居,周流于天地之间,上下流转没有常态,刚柔变化没有定体,没法写出规章守则,只能随时顺应变化。’这良知如何捉摸得住呢?你没法抓住一个固定的东西,说这就是良知,只有圣人才能体会得到。”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问:“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帮助,圣人也希望学生能帮助他吗?”
这位同学问的是《论语》,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于吾言无所不说。”说,同“悦”。孔子说:“颜回啊,他对我真是没什么帮助!不管我说什么,他没有不喜悦的!”
王阳明说:“这也是实话,圣人之道没有穷尽,问题疑难越多,其精微之处就越能显现。圣人之言本来已经体系完备,但是有提问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问,就把道理发挥得越加精妙。颜回呢,闻一知十,老师才说一句,他胸中已经了然十句,所以不管老师说什么,他只是笑而不语,那老师没人对话,胸中也只是寂然不动,没得发挥了,所以孔子说,哎呀你对我真是没什么帮助!”
人就是自己发明的道理,也要多跟人讲,讲的过程,就是再推进自己思想的过程。
除了讲之外,要写,写作是更高级的思考,下笔如有神,下笔就有神,所以我一定要把四书和传习录都写一遍。
【邹谦之尝语德洪曰:“舒国裳曾持一张纸,请先生写‘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悬笔为书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顾而笑曰:“国裳读书,中过状元来,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还须诵此以求警。’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
邹谦之跟钱德洪说了一件事:
舒国裳拿了一张纸,请老师给他写一幅字。写什么呢,就写《孟子》“拱把之桐梓”一章: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拱把,拱是两手相合,把是一手把握,形容树木尚小。
孟子说:“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要想让它生长起来,都晓得如何去培养。至于自己呢,却不知如何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那桐树梓树吗?这也太不动脑筋了!”
王阳明写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一句,笑了,回头说:“国裳读书,是中过状元的呢!还不知道应该修身养身吗?还要我写给他挂墙上,每天吟诵来警示自己?”
一时间在座的同学们都警醒起来,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这最简单的道理,我们真的都能做到吗?
传习录全文完。
189天,38万6千字,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书写作,传习录注解我写完了。这也算是践行日日不断之功,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儒家思想,不是哲学,是行动。曾国藩说误人两个字:一个是傲,一个是惰。懒惰的毛病我不算严重,傲气就不敢说没有。善德善行,做到的总是太少,缺德太多,还得戒慎恐惧,知行合一致良知。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