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红楼梦》,不喜欢黛玉,喜欢宝钗。后来再读,羡慕黛玉,心疼宝钗。
都说黛玉孤傲,爱使小性子,寄人篱下又不收敛锋芒,不招人喜欢,贾府上下都爱大方懂事的宝钗。证据是,宝钗随分从时,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姑娘们,本因顺路最后才给黛玉,黛玉不仅不谢,还开口刻薄:“不是别人挑剩的也不给我!”又有贾母向薛姨妈说:“我们家四个女孩,统共比不上宝姑娘。”还有小红坠儿的一番对话:“要是宝姑娘听见还好,要是林姑娘听见就坏了,她心又细,嘴又刻薄。”
如此种种,皆似黛玉树敌多,很不受人待见。
再看看宝钗,生日点戏,挑了老太太喜欢的热闹戏文,点了老太太喜欢的甜烂食物;金钏儿坠井后,她不嫌晦气,把自己的衣服借出去;她体贴湘云,出钱出力,帮湘云张罗螃蟹宴,夜拟菊花题;邢岫烟典当棉衣,她及时伸出援手;林黛玉咳嗽,她又送冰糖又送燕窝。
这么好的宝姐姐,我也喜欢。
黛玉、宝钗不同的性格,让许多人产生极端看法。在“拥薛派”看来,黛玉任性自我,不顾他人感受,而宝钗得体周到,善待他人,因此喜爱宝钗,抨击黛玉。“拥林派”则喜欢黛玉率性作为,敢于表现真我,单纯有才气,而宝钗太过圆滑,跟谁都不交心,心机深沉,故爱黛玉而损宝钗。
很多批评还十分牵强,比如“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作者明明交代了宝钗所想,心理活动都写出来了,还有人解读为宝钗蓄意陷害林黛玉。宝钗听见小红和坠儿的谈话,根本来不及多想阴谋好吗,目的清清楚楚,是为自己脱身,避免尴尬。第一想到林妹妹,说明宝钗是很重视黛玉啊,随机应变,说找林姑娘,这样才能让人信服,信服的基础是钗黛平时的关系密切,在丫鬟们心里她俩身份地位对等啊。
主角无恶意,看客却有心,是推己及钗吗,竟解读出许多层心计!而且,就算宝钗有心计又怎样,她的心计从无害人之心啊,她的修养和骄傲不允许她胜之不武。
宝钗被人诟病的有两点,一是劝宝玉学习仕途经济,二是体贴周到而无至交。
关于第一点,宝钗一向被划分为服从世俗的卫道者,她按当时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显得无情无趣,世故老成,没个性,不可爱。
偏偏黛玉在这一点上形成鲜明对比,宝钗劝贾宝玉读些仕途经济学问,宝玉抬腿就走,毫不留面子。更有:“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她要是说了,我早就和她生分了!”黛玉听了十分感动。更坐实了宝钗不知情识趣。
但是结合宝钗、黛玉的身世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宝、黛的各处细节表现,宝钗真的是个无趣之人吗?
不是的。
首先,宝钗是有趣的。她富有诗文才情,整个大观园只有她的文采才华能与黛玉抗衡,甚至意境更胜一筹,有女儿的清丽灵秀,“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也有男儿般的豪情正气,“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些诗句即表高洁之志,又跳脱出闺阁情致,还有犀利的针砭时弊之言,咏螃蟹一诗,不仅极有深度,也隐约可见宝钗的抱负,不是宅斗,是想像男子一样能有一番作为!
宝姐姐指点惜春作画,那一番话,随口拈来,就列了一系列专业画具材料,精妙的绘画理论,经她一讲解,又通俗易懂又实用。
她的才情、雅趣,都不经意间流露出大家风范和气派。
纵观黛玉,“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嫁与东风春不管,叹今生谁舍谁收”,每一首诗都是寂寞自怜,虽然充满灵性,具有天然的精致与真纯,但终究拘于闺阁。
有才本身就是一种有趣。
容貌仪态本身就是一种有趣。
宝钗扑蝶的画面,生动如画的表现出她少女本性的一面,她也会追着蝴蝶在花丛间翩翩流连啊,想想就美不胜收。
她的大丫鬟莺儿心灵手巧,会打各种络子,会拿树枝编花篮,还一时兴起马上编了一个送给林姑娘。贴身的侍女最能照见主子的人品,莺儿比紫鹃更灵巧活泼,紫鹃一心为姑娘,莺儿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谁说宝钗对莺儿没有情分?
其次,宝钗的懂事识大体是因环境养成,论背景,比不得黛玉。古代仕农工商,贾、史、王三家都是仕宦高官,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世家子弟,当大官,只有薛家是经商的,纵使有几个钱,打着皇商的名头,地位却没法和官家比,隔了不是一星半点。社会地位不高就罢了,毕竟亲戚都是当官的,有银子支撑,也算得上体面有身份的大户人家,可是除了在这富贵丛中“贵”不占优势外,“富”也不占优势啊。薛家是逃难到贾府的,因为薛蟠惹了人命官司,还连累宝钗选秀。光收拾薛蟠的烂摊子,就赔进许多钱,薛蟠又是个挥霍无度、不善经营的,既不生财,又无节流,薛家的家产早就江河日下。
薛姨妈要为家族为生计操心过问,宝钗是聪慧孝顺的,从小见过哥哥的不成器,妈妈的操持,自然对她的性格有影响,她太明白生活的不容易了,在锦绣架子下,内里是怎样的空缺,她懂,她过早的开始为母亲分忧,自觉的担当起家族责任,使她比同龄人都早熟。
黛玉虽然父母双亡,但是真正出身高贵,林如海去世后,林府财产成迷。林家也是钟鼎世族,人丁少,也无放纵挥霍的人,财产甚至比贾府还多。黛玉每月去贾母处领银子,这单领的,最大可能就是林家的遗产。这一份钱加上官中的月例,黛玉在大观园的千金小姐里,应该是最富有的一位。
相比黛玉,宝钗是没有什么任性资本的,身份地位、财富实力相对都弱,更缺少安全感,她乖,她是母亲的贴心人,只为让开始败落的家更温暖,让母亲过得舒心一点。她有主见,为人做事周到体贴,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过是环境所逼。她活得很清楚,明明博学多才,超然脱俗,却选择入世,选择兼容世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过得好些。
世俗的标准,去达到,不代表认同,但是会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功名成就,是另一种才能,才多不压身啊,真正的智者,就是当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脑海里碰撞,依然不会动摇自己,反而因为不同思想的哲辩,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眼界胸怀更加博大包容。宝钗正是有这样的智慧,可以同时容纳雅俗。
黛玉是完全脱俗的,精神世界是重点,宝钗在世俗与精神间独自穿梭,所以她比黛玉更孤独。
关于第二点,宝钗无情吗?
不是的。
山中高士晶莹雪,白雪本非无情物。宝钗对湘云、岫烟,甚至对黛玉的好,是从精神的尊重到物质的给予,在细节上体贴入微,如果说这都是装的虚伪的,为何全篇只见宝钗和凤姐在人困难时出手,她们那些有情人,何曾帮助过谁?
多情公子贾宝玉,护不住茜雪,保不住晴雯,金釧儿因他受训投井,他撒腿就跑,事后再哭哭祭祭,相比较岂不是更加无情?
探春从未与生母赵姨娘亲近,李纨一直老好人,谁管别家事?也唯有宝钗,说她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也好,说她本性凉薄对谁都好是因为谁也不在她心上也罢,至少别人需要安慰和帮助那一刻,她无条件伸出援手了。情到浓时情转薄,怎知宝钗不是冷透了心,才深情似无情。
读了许多遍红楼,才读出黛玉是最不缺爱的,虽然父母双亡,可是父母在世时,对她疼爱有家,她是唯一的掌上明珠;到了贾府,贾母是喜欢疼爱她的,一来就让她和最宝贝的孙子宝玉住一块儿;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在潇湘馆很得意“这是我外孙女的屋子!”纱窗说换就换上了最好的;舅舅是喜欢欣赏她的,她和宝玉拌嘴,随口就道“我告诉舅舅去!”凤姐是喜欢看重她的,常跟她开玩笑打趣;宝玉更是心里只有她。
嘴上夸宝钗的人很多,行动上爱惜宝钗的人却基本没有。选秀落选的身份,拖后腿的哥哥,太克制疏离的性格,她一直缺爱。
探春理家,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展现出她掌权能干的一面,诗社比稿,则是她的一身诗意与才华横溢的风华。可是,曲高和寡。宝玉不懂她,她真正的知音也许只有黛玉一个,黛玉曾和宝玉说起“我替他们算了算,每日里出的多进的少,凭凤姐姐再厉害,再不省检,能行到几时!”宝玉说“凭他怎样不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贾宝玉是只管享受着家族的一切,黛玉还算了算。
都是通透人,黛玉是女孩儿是亲戚,志不在担当家族,自可以放任诗性,而宝玉不同,一个男孩子只爱诗文脂粉,逃避世俗,注定无法担起责任。宝钗知道这一点,她最初也许是喜欢宝玉的,除了宝玉形象好,还有棋逢对手的黛玉觉得宝玉好,宝钗相信黛玉的眼光,更取中宝玉,到后来相知渐深,只怕也未必看得上宝玉。
因为她的境界比宝玉高,宝玉那些情怀,她很容易理解甚至都体验过,而她的内心世界,宝玉没看且拒绝看,只凭自己的好恶去否定别人,不能容忍他不认同不理解的思想。宝玉不懂,但是黛玉懂。黛玉实际上是不排斥四书五经的,幼时就师从贾雨村,这些正统书是作为入门教育学习的,只是以她的身份,她的资本,她不屑也不需要用到,她只要追求自我就好。仕途经济对黛玉来说不重要,所以她随意啊,她反正不在乎世俗功名,有个宝玉这样的爱人,性情相投,就好。我什么都有,你爱我就行,不劝你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
要是能做黛玉,谁愿意做宝钗呢!
既做了宝钗,宝钗也足够精彩,真名士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