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12线,早上7:30和傍晚17:30的一个多小时车程中,几乎每天都有一枚中年大叔在上下班的路上,捧着手机看电影,这种状况在地铁里司空见惯。
不过,大叔并不是追星或者打发时间,人家是在正儿八经的干正事——在上下班的路上,践行自己的兴趣。
这位大叔就是骆滢,网名本来老六,看过上万部电影,写过一千多篇影评,微博粉丝百万(作为严谨财务人,骆滢纠正我说只有98万多,还差1万多),还有一堆显示他专业性的标签:上海影评学会会员、天涯影视评论首席版主、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张彻与电影大工厂时代】论坛嘉宾、第二十六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评委及颁奖嘉宾……
在很多人惆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郁闷如何把兴趣变现的时候,骆滢已经是一骑绝尘,在这一点上他是幸运的。
小时候,父母双职工,独生子,也没有堂表兄妹玩耍,只能自嗨。骆滢自娱自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看电视,一种是看书。看电视多,让他有了比较多的影视输入,看书多,让他文笔好会写作。这两种方式对他后来写影评打下了功不可没的基础。
如果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那骆滢的高中语文老师则是提供机会的人。老师时任上海区影评协会副会长,提供高质量的影评稿件是她的工作之一。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骆滢进入了老师的法眼。骆滢也乐此不疲,既能拿到免费的电影票,又能抢先看到一些大众看不到的电影,妥妥成交。而且他总是高效又保质保量的完成影评文章,因此额外受老师亲睐,他自己也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如此良性循环,一枚小影评人初成长。
虽然后来学业越来越繁重,虽然他子承父业学了财务,虽然他工作后成了一名财务专业人员,但是观影看书写影评书评的爱好不但从未停止过,而且一路茁壮成长,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精彩纷呈的一部分。
这些年,他在《看电影》杂志、《读库》杂志、《明星》杂志、《新周刊》、《新闻晨报》、《外滩画报》、《申江服务导报》、《北京晨报》、《上海壹周》等平面媒体发表书评和影评。合作出版了《峰华毕叙——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武侠大宗师—张彻》。录制了【读书有道·阿加莎克里斯蒂】、【今晚我们读书·狼厅】、【今晚我们看电影·水形物语】、【萌动60分·迪卡普里奥】等专题节目。
电影也深深影响了他。董存瑞的一句“我来!”在骆滢心中留下了担当和责任,在工作中不推诿不退缩,“这事我来搞定”是他工作的一贯态度,所以他工作顺利。《简·爱》中谈到“虽然上帝没有赐予我财富和美貌,但是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让骆滢树立了追求精神上平等的爱情观,三观同频,有共同语言,而不仅仅颜值是王道,所以他生活幸福。
在写影评的过程中,他还和财务工作融会贯通。财务工作是严谨、完整、有序的工作流程,要可追溯、可回查。影评也是一样,所以他会边看边记录稍纵即逝的感觉,去搜集电影的拍摄背景、导演和演员的其他作品以及一些幕后的故事等,就像财报做背调一样,要经得起推敲。
他和很多影评明星成了朋友,因为他不是肤浅的表扬或者批评,而是从内心去理解演员。有一次,他遇到果静林老师,谈及在《生活启示录》中的表演,他注意到了果静林某一瞬间的动作和眼神传递出来的感情,果静林特别惊喜,感觉遇到了知己。所以很多明星会主动和骆滢保持联系,探讨表演和角色。同样看电影,为啥有人就只赚了个近视眼呢?
骆滢是一个纯粹的人,给自己起的网名叫本来老六,取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不要过于执着,但是加上自己的名字就是为了不要忘记自己,不忘初心。也提醒记住自己二次元和三次元要保持一致。
有一份做的还不错的工作,有一个做的比专业还专业的爱好,有一个从容淡定的心态。
如此,岂只是幸福。
职业顾问想和你说
骆滢的故事看着似乎很简单,看电影写影评,然后成名。
可是你看到了背后20年的坚持吗?吃瓜群众看一部电影只要一个多小时,影评人可远远不止。10000多部电影,1000多篇影评,如果说掌握一项技能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骆滢超过了不是一点点。
所以,高手是怎么练成的?
你为你的兴趣做了什么?你的兴趣是真兴趣还是一时兴起?你还抱怨兴趣没法变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