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二十讲之第五讲
极端而不同寻常的进谏——哭谏
——满腔敬重读“哭师” 细语轻声说蹇叔
//行言 20210816
今天,和大家聊聊《秦晋崤之战——蹇叔哭师》。
一 秦穆公的称霸梦
客观上来说,秦穆公算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国君,他首开秦国重用客卿的先河,迎百里奚、蹇叔为左右“二相”,待由余以上宾之礼,重用丕豹、公孙支,四处招揽人才,最终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为几百年后秦王政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这位秦穆公,从公元前659年正式即位到公元前621年去世的三十九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想称霸群雄,号令中原。他热血沸腾的胸腔里涌动的是无边无际的王霸之气和力图振兴秦国西出巴蜀东进中原号令诸侯的雄心壮志。即位之初,大秦君王的位置为他实现生平夙愿创造了必要条件,他本身智识超群、处事果敢、神武睿智等优秀素质为他追逐梦想创造了充分条件,但还有许多的软硬条件需要克服,比如最主要的人才问题,比如不利东进的地缘因素等。秦穆公的称霸之路是坎坷多难的,想要打破这个梦也注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秦穆公当政的前期直到公元前643年,他面前的东方,那梦想征服的富饶大地上,横亘着的是强大的齐国,而齐桓公这座雄伟的大山是他不可能绕过去的一道坎,当此之时,天下无人敢缨其锋,他也只能选择沉默,只能忍耐,只能把主要的精力和明亮有神的目光转向东方的晋国,采取拉拢的方针,史称“秦晋之好”。
秦穆公当政的后期,从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他面前的东方,那梦想征服的富饶大地上,继齐桓公这座大山之后,紧接着又矗立起晋文公这座大山,继续阻碍着他的东进之路称霸之梦。晋文公,即位后只用了短短的五年,就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开创了晋国之霸业,也成为秦穆公东进称霸梦上又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说秦穆公称霸之坎坷,仅从“秦晋之好”便可见一斑。
秦穆公四年(前656年),为图谋霸主之业,秦穆公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之后,他更是在晋国动荡之际,一再施以援手,可以说,他一手匡助了晋国的三任国君。
先是在“骊姬之乱”的背景下,秦穆公又是出人出钱出物,帮助在秦国避难的晋国公子夷吾,又是派军队一路护送公子夷吾到晋国接任君位,这是他匡助的晋惠公。原想着有这一层关系,可以和晋国更加友好,哪知道,这晋惠公却忘恩负义,用烛之武的话说就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但他秦穆公为了东出大计,忍了。
“韩原之战”后,秦穆公放回了背信弃义的晋惠公,对晋国的质子公子圉他依然是拉拢示好,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公子圉的背信。当公子圉听说了晋惠公病重弥留的情况,竟狠心抛弃妻与子,偷偷地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怀公。不幸的是,这位晋怀公对秦国一如他的那个背信弃义的老爸——晋惠公,防贼似的满是敌视之眼。为了东出大计,秦穆公还忍了。
第三次可不错,汲取了教训的秦穆公把眼光瞄向了流浪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在公子重耳的承诺下帮助他扫除障碍登上了晋国国君之位,这重耳倒是信守承诺,使秦晋关系空前和睦,但晋国却也成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成了秦穆公称霸中原梦的永远的痛。只要晋文公在一天,他秦穆公就绝无可能成为一时之霸主。
秦穆公的称霸之路何其之艰难也!
二 一个看似称霸的机会
公元前628年,春秋的历史上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那就是晋文公病亡。一代天骄的离世,使得各国局势变得风云动荡起来,最起码,霸主之席出现空缺,而这,让图谋已久的秦穆公又重新燃起了称霸的希望,并且,没有哪一个时刻比现在更令他激动,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
也许,在秦穆公看来,除了齐桓晋文外,这天下在没有对手了,也就再也没有谁能阻止他称霸中原了。这颇有点“天下之大,英雄舍我其谁”的味道,他以为压抑了三十二年的称霸梦终于到了唾手可得的地步,所以,他变得自高自大起来,开始装不下其他人,包括其他各国的杰出人物都成了他眼中不值一提的人。他太高看了自己,也太小看了天下英雄,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过分膨胀的骄傲自大还象严重的传染病一样感染到了很多的大秦将士的身上,所以,先轸用实际行动给他和他的部下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给中国古代战争历史浓墨重彩地涂写了一笔,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完美的伏击战——崤之战。
应该说,促使秦穆公派兵袭郑灭郑的因素不只是晋文公的病亡,还有郑国国君的病故郑国乱作一团的背景,还有杞子等三将密报说取得郑国北门的钥匙,可做里应外合的有利条件等。
可能秦穆公的设想是消灭郑国,以郑国为根据地,作为一把尖刀就那么牢固地插在东方诸国的土地上,为他东进中原打开一扇便捷之门,从而实现他的王霸之梦。他把未来全想象成了坦途,想象成了他心中的理想模样,也就是说,他一厢情愿地只往好处想而将那些不利的甚至特别糟糕的情形全都给自动过滤掉了,这不是忘乎所以不是目空一切又是什么呢?你天真地把别人都当成了傻子,有这样的思想难道还不危险吗?又怎会不失败呢?
事实上,就在秦穆公刚愎自用听不进蹇叔和百里奚声嘶力竭的苦苦劝阻,派孟明视等三将率军千里挥师突袭郑国之时,晋国的先轸等将领已经说服刚刚即位的晋襄公秘密地谋划着一场针对袭郑秦军的军事行动,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只秦军,从东出的那一刻,死亡的命运便在冥冥之中被笼罩住了。
三 蹇叔哭师
千里袭郑,是一件大事,秦穆公特意征询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蹇叔对此是无比的清醒,所以,他试图劝阻已被称霸欲望淹没的穆公放弃袭郑之举。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蹇叔此语,可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他紧紧围绕袭郑展开驳斥,他强调了袭郑的不可能性,一是过于远距离地奔袭敌人,是从未听说过的,也就是说以前从未发生过;二是千里行军,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保密,郑国必然会提前知道,到时候就会有充分的准备,这样的话,我秦军就会变得孤军深入,难以攻下郑国;而一旦“袭郑”失败,军士们奔行了千里却一无所获,必会产生抱怨不平,甚至还可能生出哗变,那样就会更糟糕。所以,他明确指出“不可”。
但是,这时的穆公已被因晋文公去世而带来的极大兴奋冲昏了头脑,他已经苦苦等待了三十二年了,他真的不想再等了。所以,他听不进蹇叔的意见,一心只想称霸中原,打开东进中原的切口——占领郑国;所以,他依然坚持了“袭郑”的计划,并将之付诸行动,“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袭郑”已成事实。
这对蹇叔来说,无疑是既悲又愤的。他的清醒,使他无比地清楚这三万即将出征的秦军将士的死亡结局,清楚这将会是对秦国的绝对严重的打击,而这由穆公一人的决策失误导致的千万将土埋骨他乡的悲剧还是人为的,他实在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毫无价值地丧失性命,何况,这里面还有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所以他决定要冒死去阻止。
该怎么做呢?因为他蹇叔已经没有了正常的进谏渠道,那就采取最极端的进谏——在大军出征前来一场哭谏吧!于是,在大军誓师出征的那一刻,他以哭对百里孟明视,向孟明警示袭郑的后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注意,我们在读到这一处时,可千万不要轻易地就在阅读中放过这些有着较多可供我们挖掘信息的语句,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蹇叔的性情、品德与当时的心情,也即是我们可以看出蹇叔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不只是说说而已。
设想一下,让我们变成蹇叔来置身于那出征前的场景。
“我”(蹇叔)要在这个时刻最后再努力一次,希望我的劝谏能让国君惊醒让国君放弃袭郑吧。尽管我知道这个出征的日子必定是国君亲自选定好的良辰吉日吉时,我用哭的方式来劝阻,极可能会惹怒国君,更有可能的是,我在这个吉利之时,这个大家都心怀祝福的关头说出将士们有去无回死在他乡的霉气话,这会更让满心胜利在望热情高涨的国君如冷水泼头,那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也许君王怒极之下我当即就命归黄泉,血祭战旗,但那又如何,我愿以我的生命我的鲜血来让迷途的君主、狂热的将土清醒清醒。
让镜头画面暂时静止下来,让我们好好地看看这位老大臣吧,细细地推敲一下这位老人的性格品行。
这时,我们看到的蹇叔,他不再只是“哭”的悲泣者,不再是一个软弱的老人了,他的视死如归、忠于君国、刚正不阿、勇于直言、冒死进谏、深谋远虑,他的勇与智,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大贤”“大义”形象便跃然于纸上了。于是,在以上诸多背景的作用下,这一句哭谏之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便完全地彰显了蹇叔的高大形象,这里面还含蓄了无比的刚强与无尽的无奈!
注意,我们也不要因为分析出蹇叔的崇高形象就自我满足了,这是精彩的,的确如此,但下面还有更精彩的在等待着我们,那就是秦穆公的怒斥之语——“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四 没有污言秽语的骂人雅言
这一次,让我们不妨站在秦穆公的角度上来试着设身处地地想想。
穆公想要称霸诸侯的雄心是众所周知,这个特殊的时刻,晋文公的死亡使他觉得称霸之路上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政权新旧交替之际晋国必会无暇他故,而同时,郑国郑文公也离世,再加上有杞子在郑国做内应,正好可趁此灭掉郑国,为秦国东出中原打开切口,这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不可失,所以他坚决而又固持地认为“袭郑”必可成功,必是正确的选择,蹇叔的说法是错误的。
可是现在,他满心欢喜满怀信心地选好良辰吉日誓师于东门,准备为三军送行,却被蹇叔的哭哭啼啼给搅扰,更可气的是,蹇叔在众目睽睽之下竟当众说大军有去无回,这不是在明目张胆地诅咒秦军吗?不是在诚心让他气恼吗?所以穆公终于忍无可忍。理智告诉他不能斩杀蹇叔,因为蹇叔的忠心与睿智,曾经为他大秦立下莫大功劳,今后他还会更要依重蹇叔,但当场训斥,不留情面责骂蹇叔以泄愤是必须的。
现在,我们来仔仔细细地体会一下穆公的这句精彩的话——“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首先,这句话显露了穆公的极度气愤,故应当是极度生气的表情,在生气中的训斥难免要说的难听一点,如此方能发泄胸中的怒火,但如果是像市井泼皮那样言语肮脏则又不合一国之君的身份与涵养,也即是说要骂人也不能直白地带出不雅的脏字等污言秽语。
其次,还要借此训斥来向大军表明自己对出师坚决毫不动摇的信念态度,以杜绝蹇叔带来的不良影响。
所以这句话的翻译一定要体现出极度气愤的情绪。那么,如果用书面语来译效果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试试读读——
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中等年纪就死去的话,你坟上的树都得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如果用口语翻译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试着再读读——
你(这个老不死的)知道什么!(你怎么不早点死掉呢?)如果你活到中等年纪就死去的话,你坟上的树都得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我们看出,相对于书面语而言,口语只不过是多了括号里的语句。这括号里的是没有说出来的不文明之语,但从说话人的语气与情态上来看,口语化的意思正是穆公所要表达的,这是可以想见得出来的。所以,这里的翻译最好采用口语翻译!
我们会发现,穆公也在以牙还牙,他竟也在诅咒蹇叔,而且从“合抱之术”这个形象来看,诅咒蹇叔死去竟还不只一年,而是数十年,可见其恼恨有多深!这些都是口语翻译的功劳。然而,纵观这一整句话,我们竟找不到一个脏字!这句话实在精彩!
经过这些分析,我们也就看到了穆公的清晰形象。
这是一个要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到底,非到吃到莫大的亏、遭到莫大的痛、得到极大的教训而不回头的人,是一个已经被称霸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完全听不进逆耳忠言的人,是一个在利令智昏下变得刚愎自用而抛弃了“知己知彼”的作战规则的人。然而这一个人却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国之君,所以他的错误决定必将给数万的秦军,给正在逐步强大的秦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五 凄惨的离别之语
再接下来,就是“哭子送子”了。
蹇叔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这是极具智慧之语,但同时也是极度伤心之语。
这个时刻,蹇叔已经以他无比睿智的识见、老于世故的经验和洞若观火的觉察力,清清楚楚地预见到了在未来的几个月后即将发生的惨剧,并且更甚的是他还明明白白地告诉儿子,同时也即是向出征的秦军将士们指出了其死亡之地和死亡之因——崤山中最险峻的一段路途,即南北二陵之间,晋军于此伏击。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了蹇叔的预言是多么地精准无比,三万秦军将土全军覆没,孟明等三帅被晋军生擒活捉。
可以想见,一个垂垂老矣的年迈白发翁现在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数万的秦军将士,而且是活生生的无数个精壮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死亡,奔赴未日之路,而且,那里还有他自己的两个亲儿子,他的悲伤,他的无奈有多深!
他蹇叔的国君秦穆公已经是不再可能劝阻得动了,那就最后再叮嘱听嘱两个孩子吧,希望他们能够听得进他的警告,多做出些必要的防范,图个侥幸吧!
这就是老蹇叔的良苦用心,这也正是这处语句的感人之处。
统观整个“蹇叔哭师”一节,以“蹇叔哭师”为核心,将蹇叔、穆公的形象描画得无比精彩,所以我们在阅读之时,一定要细细品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