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知乎“大V”采铜的著作《精进》,本书从“对时间的审视、行动的准则、对知识的学习、对思维的锻造、以及如何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独到且详细的描写,读完后对“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多学科、各方面的深度学习,多角度操练习得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打通它们之间的通道,将知识付诸实践,先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改进,不断进化,升级自己的认知,持续成长。
一、审视时间
书中提到了六种时间视角,分别是: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未来目标导向视角、未来超验主义视角。
当我们处于任意单一的时间视角时,这都不是最理想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通过努力和学习,时间视角是可以改变的,对于我们来说,最理想的时间视角,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即积极运用过去的经验,适度地思考未来,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同时要尽量减少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书中介绍了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两种未来,“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远期未来倾向于抽象、概况的方式来思考,而近期未来则更容易代入具体的情境。设定远期未来的目标,可以把它定的更具体化、实施性更高,设定近期未来的目标,则需要降低其“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障碍,比如设定一个一周看一本书的目标,看书时远离手机、降低看手机的频率;再比如设定一个减肥的目标,就要强迫自己不能因为天气太热或太冷的原因而不去健身。
作者通过“半衰期”理论告知我们,要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打游戏、看电视等娱乐节目,在娱乐过程中会产生即时的愉悦感,但结束后,这种快乐的感觉很快就会忘了,实质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成长;要尽量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虽然可能一时无法带来快乐,却能累积收益和影响,长半衰期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积累可信的知识、训练我们的实践技能、阅读经典作品、复盘和总结个人的经历、追求及保存身体健康、建立和维持互相信任额关系等。
在追求长半衰期的事情时,我们也要适当的让时间慢下来,体会时间的深度,不要因一味的追求快而过度依赖时间管理,也要懂得生活。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二、行动准则
当我们陷入困境而始终找不到出入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为自己设下了许多隐含假设,包括:赛道假设,认为人生是一场比赛,非输即赢;低关联假设,轻视事件之间的关联,只做能产生即时收益的事情;僵固型心智,认为天赋和能力是固定的,再怎么努力都没用,遇到挫折轻言放弃;零和博弈,很少设想双赢的局面。
要破除这些隐含假设,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种方法:目标悬置,将目标暂时放一放,停下来休息,等时间成熟时再重新出发;能力嫁接,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并积极寻找自己不同能力的连结点,用有关联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该领域内遇到的问题,或许还会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特性改造,将工作进行拆解,改造成自己的爱好,或将爱好往“生产性”方向进行改造,也有可能变成终身职业。
破除了隐含假设后,我们要即刻行动,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不要期待等到完全做好准备后才出发。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即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试验性产品,推向市场,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与传统的“三思而后行”不同,作者建议反其道而行之,“三行而后思”,可以边做边学,在实践中复盘和反思成长的关键。这里,我们要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要学会积极接受其他人的反馈,也要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勇于自我修正,不断打磨,不断推倒重来,让产品迭代、进步。
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复杂的任务时,要学会对任务进行分解,使用“图层工作法”,可以按照工作涉及的不同认知复杂度来进行分段操作,集中处理同种认知类型下的工作,一段时间专注于一个图层,最终将处理完的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就完成了整个任务。
三、知识学习
学习一个新知识,理想的学习模式是,除了简单地吸收知识,还要通过提问来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积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打开。提问的关键,是提出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避免非是即否的封闭式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对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的提问,比如“它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对内容的反思、审视和评价进行提问,比如“它要传达的是什么?是真实的吗?对我有何价值?”;对形式、构成和表达手法的洞察的提问,比如“它是怎么构建起来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掌握了理想的学习模式以及如何有效的提问后,我们还需要明白,每一次的学习,要尽量做到深度学习,往深里去解剖、去体会,不止要寻找结论,还要寻找过程,不止要做到归纳,还要做好延展,不止要找到相似,还要找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及内容进行学习。
你掌握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这就需要对你已习得的知识进行操练,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它,并在需要它的时候能随时调取出来使用。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三种操练知识的方法:写作式操练,把输入的知识通过写作的方式输出,教是最好的学;游戏式操练,用游戏和假象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思维越发散,效果会越好;设计式操练,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与“能力嫁接”的思想框架相类似,在操练知识的过程中,让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发生化学作用。有三种知识融合的方式提供参考:迁移,看似不相关联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只要打开了它们之间的通道,就能将它们进行融合,更好的服务于自己;印证,通过足够的思考铺垫,放松自己,激活潜意识,让知识之间彼此契合,可以产生新的灵感,用已有的知识在全新的领域进行印证;互补,对同一个话题,可以寻找不同视角下的论述,将它们整合后,能得到更全面的认识,这个过程,也就是让知识在互补中开始融合。
四、思维锻造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成百上千条信息,而且大部分的信息于我们而言并没有什么价值,这时,对信息进行“断舍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信息进行删选,过滤掉其中不必要的部分,把有限的时间留给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深度学习,与已有的思维体系进行摩擦,碰撞出新的火花。
文中,作者提出了四个可以应用的方法:精选信息源,好的信息源应该是有固定主题的,对某个领域有高度专业的认知,且能持续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不追逐潮流,主动远离热门信息,因为其大部分的“半衰期”很短;重事实,轻评论,养成合理怀疑、主动求证的习惯,尽力了解事件的全貌,冷静的看待各种观点;定期闭关,拒绝任何人任何事的打扰,专注阅读和思考。
在写作输出方式上,我们也要对思考后的产出进行“断舍离”。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掉,把内容精简到最精炼,找到事物、知识之间共通的模式并进行归纳。
碰到比较复杂的信息时,可以试着运用图解思考的方法来理清思绪。图示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能轻松地呈现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而基于复杂的信息本身,可以自行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不用局限于样式。话虽如此,作者还是举例了两种常见的图解,包括流程图和结构图。
然而尽管我们想要进行全方位且周密的思考,但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可能存在思考的漏洞,这主要收到几个心理机制的限制:我们偏好特殊事例,而不是普遍数据;倾向于寻找论据佐证原有的看法,而不是推翻它;存在一定的“思维盲区”,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限。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些心理机制,作者提出了两种思维工具来辅助我们思考,分别是矩阵工具和清单工具,顾名思义,矩阵工具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而清单工具就是通过列清单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更周密的思考。
举个例子来详细说明矩阵工具,这周在进行另一本书籍的阅读时,在对自己以及对对方设定界限的时候,有四种人存在设限的困境,分别是:不能说“不”的是一味顺从者,不能听“不”的是控制欲很强的人,不能说“好”的是没有回应者,不能听“好”的是回避者。下面使用矩阵对这四种情况进行说明。
五、如何行动
如何行动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首先,我们要保持成长型的心智,要认识到人的才能是会成长的,相信通过不断努力,自己会变得更好。还要坚持专注的做事态度,认定一件事而专注走到最后的人往往会获得超高收益,而浅尝辄止的人收入甚微。在做事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习效果非常必要且有效。
当然,长期坚持一件事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痛苦,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兴趣和激情驱动自己继续做下去,让自己收获的满足感超过所有付出。但刚开始的时候,不要以有没有兴趣为出发点,要知道,兴趣是可以流动的,努力试过后再来判断是否有兴趣;一旦开始,就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去体验、去激发兴趣。
不要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卑或尴尬,要知道,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去迎合主流的人,反而会被社会忽略。Paypal创始人彼得·帝尔在他的畅销书《从0到1》中说,“能在标准化教育下形成和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是非常难能可贵额,从0到1的创新,必然属于那些能独立于主流思潮之外的,富有智慧和勇气的思考着和行动者”。所有,请保持自己的怪异,保持与众不同,去做“酷”的事情,去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
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来作为全书的结束语: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互相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