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出戏里出演一个角色。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扮演一个角色时间长了,就把这个角色当做了唯一的自我。
前段时间,一个刚毕业的学弟请教我,他要不要加入一家心理类的公司。这家公司在国内发展的不错,但是他们是做身心灵运动的,显的有些神神叨叨。我说:“如果从挣钱的角度,也许可以去,但如果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不要了。他们挣钱的方式是通过兜售别处世界的幻想,来让我们逃离生活中真实的困难。”
真是巧,过了一段时间,有个记者问我,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类似身心灵的培训班,用很夸张的宣传来敛财。你怎么看?
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
同样的都是关于身心灵的,为什么我的说法会那么一样呢?
这是因为在这两段关系中,我的角色和位置是不同的。
在第一段关系中,是学弟在问我职业规划,他期待我作为一个过来人给他一些个人发展的建议。
而在第二段关系中,记者问我问题的时候,她期待我作为一个正统、科学心理学代言人。如果我接受了这个角色,那我自然会说身心灵的各种不靠谱。我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吗?好像并不是那么想。所以我说了不知道。
所以你看,角色就是这样,它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式规定了你的言行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别人跟你说一件事时,他对你是有角色期待的。
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你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地去顺应这种期待。而这,常常就是影响我们行为的关键因素。
语言要求各角色期待的矛盾
有一个人,她对我说,她太没主见了,希望能够更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怎么没主见呢?
她到公司已经一年了,公司开讨论会的时候,她经常不知道说什么,有时候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要说了,结果领导就散会了。
本来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前段时间,她在公司里遇到一个大姐,大姐非常热心,跟她说:“你要学会人前说话。”过了几天这个大姐又来了,又是一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走之前又说:“你什么都好,就是太不愿意表现自己。”慢慢地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愿意表现的人。
我说:“我觉得你很成功啊!”
她奇怪地看我,问我哪里成功了。
我说:“你成功地扮演了一个需要指导的职场亲人的角色。如果你改好了,那大姐上哪里指点江山去呢?
她想了想说:“对对,那个大姐虽然这么说,可还是喜欢我,每次都来跟我说话。我旁边有一个同事,人很能干,也很会表现自己,但是大姐从来不和她说话。”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语言上,大姐是希望她能够变得更成熟,更加善于表现自己。但是在关系中,在角色的期待上,大姐却把她固定在了一个“不会表现,需要指导”的职场新人的角色上。
显然,她也接受了大姐对她的照顾。她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个角色,让她很难改变。
这种语言要求和角色期待上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我经常碰到一些很焦虑的妈妈,一边说:“我的孩子没有自主性。”另一边又帮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她没有意识到,在角色的期待里她已经把孩子放到了一个“什么事都有我妈呢”这样的位置。
这样,无论她在语言上怎么要求,孩子都难发展自主性。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第一,在回应对方前,你要先想想,他把你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而你真的想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吗?
第二,如果你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不舒服了,那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角色有问题了。
通常这种角色的错位,是名特优新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是试图去替别人负责。
有一个朋友,我们叫她小A。前段时间小A来找我,说她跟大学的好朋友闹翻了,部我该怎么办。
怎么回事呢?
小A的一个朋友来北京找小A,问小A在北京发展还是回家乡发展。小A认为在北京发展好。后来,他的朋友找工作非常不顺利,与是小A的朋友就有一些怨气。
朋友说:“都是你当初的建议,我才留在北京的。都是你的错。”
小A当然无法承受这样的角色。但小A却回应说这个朋友不够努力。当这样回应的时候,小A她已经把决定朋友命运的角色放到了自己身上。言下之意:责任还是我的,只是你自己没做好,才会这样。
这就是一种角色错位,让两个人的矛盾,越陷越深。
第三,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期待他,而要你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他有你所期待的那一面。
前段时间,我跟女儿支电影院看一个动画片叫《大坏狐狸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一个大狐狸偷了三个鸡蛋,想等到小鸡孵出来吃掉他们。可是小鸡出生后就叫狐狸“妈妈”。这个巨大的期待让狐狸根本没法去吃他们。结果狐狸真的承担起保护小鸡的角色。这就是角色期待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