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的写作群有一个新玩法,每周两两自愿组对,互相点评对方每天的作业,俗称一帮一,一对红。
这是在传统企业的劳动竞赛里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妨碍它被移植到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写作活动。昨天报大人也提交了一篇作业,主题就是好报的写作活动目的就是为有相同爱好的人们提供深度连接,而本月这种新的玩法无疑正是试图加强学员之间深度连接的一个尝试。
所以当群主昨天发出这一倡议时,大家马上沸腾了,纷纷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很快就有好几位“配对”成功。
这个时候我心里并没有明确的人选,当我看到朴朴浅影问谁愿意和她一组时,我赶紧询问“我可以吗?”她马上通过,我俩很顺利地速配成功。
然后,我俩互加了好友,并把当天写的作业发给对方。
这时我发现她的这篇《没错,就是你》我早晨就已经读过了,而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昨天是本月的第一天,也是本期第一次交作业,我没敢偷懒,五点钟就起床开始写《布鲁克林有棵树》的阅读体会,写到一千多字没写完,就在标题后加了数字一,表示还有后续,然后交了上去。刚好我俩交作业是前后脚,所以就打开她的文章浏览了一遍。
重新细读她当天的作业,不禁为她的才思所折服。在这篇文章中,她提到有一次她用了一个新笔名写的文章被朋友认了出来,说很像她的笔风。她说:
每个人都确有自己的笔风,犹如骨形。言为心声,文也为心声。所以心力是根本。之后才是运笔的力度和走向,最后才是措辞精度和刻画的程度。后者都是技了。
她这些见解在我看来简直太精辟、太深刻了,因为目前我就总结不出这样的思想和句子。
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文章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作者,“有风格”——是多么难得的评价啊。我的一位古怪精灵的小朋友鲁娜的文章就自成一格,我称其为“鲁娜体”,并说相信即便她不署名我都能认出她写的文章。
而她也发现,我俩当天的文章虽然都不是写的群主给出的命题作文,但却不约而同,提到了几位相同的作家,如贾平凹、张爱玲,她说看起来我们很有缘份啊。
我随即也关注了她的简书账号“朴朴浅影”,我发现我们的确很有缘份。她的简书头像是一列在烂漫春华中驶来的列车,不知道她为什么选这个头像,也许是喜欢“开往春天的列车”这个意境,但实际上这个头像如果让我来用可能更合适,因为这和我的专业相关,当然,我很喜欢她用此作头像。
而阅读她之前的文章,更让我感觉和她结为一对一的笔友简直不能再理想了,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写作才华,她有很多令我钦佩的地方,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她写到:
我写什么呢?我能写什么呢? 朱光潜先生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真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大体算成功了。”不知道十年够不够?看自己老大不小了,所以不能再等了,必须从现在开始。
写什么和能写什么,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也很喜欢朱光潜先生上世纪写给青年的那些信,但是他这段文字我却没有研读过。经过几个月的写作练习,再读到这段话,自己很多困惑顿时释然了。大师给出的方法明了的不能再明了——向名家学习,多练习,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就看你能不能真正去践行。而我和朴朴浅影相比,年纪更是不小了,不能再虚度光阴了。
更令我吃惊的还在后面,我的笔友,朴朴浅影早已经开始写连载小说了,这是最令我钦佩的。因为,我和朋友们说过几次这样的观点,只有会写小说的人才是真正会写作的人。简书的一位重量级签约作者沐丞也说过:
在我看来只有具备构建长篇故事能力的写作者才能称得上是作家。
今天读了一中午朴朴浅影的小说《别梦依依》,从前面短短的几章里,我已经感觉她的小说写得相当老练,完全没有新手的感觉。小说的布局和写法也很别致,分别用两位主人公的口吻来写,以女主公的人称写时,标题均冠以“小春寒”,以男主人公人称来写时,标题全冠以“芳草斜阳外”。
目前,她这部小说除了在简书平台发布外,还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这也是被我意外发现的,因为我不清楚她的笔名“朴朴浅影”的含义,以为是个成语或有什么典故,所以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她的笔名已经和她的作品密不可分了。
她本人对笔名的解释是,朴是为追求朴素自然,浅影是只求留下一点浅浅的痕迹。
到11月底总结自己所读的书目时,估计我会写上一部作品的名字——《别梦依依》,作者,朴朴浅影。
认识我的笔友朴朴浅影只有一天的时间,我想再对你重复一遍早晨发给你的那段话:
喜欢你的笔风,浪漫而不失理性,能看出背后的积淀!
朴朴浅影,认识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