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心心念念上海迪士尼的开幕,今天看到它曝光了自己的菜单。不是美食家,不能对每道菜评头论足,却想说说自己的“饮食观”。
人生有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饮食观”应该是超越三观之上的第四观,或者说是三观的综合表现,具体来说就是从一个人的“饮食观”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三观。
1
有的人荤素不忌,大块吃肉,大口吃菜,这是个潇洒的人,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势,为人豪放,不拘小节;有人追求荤素搭配平衡,且要将荤素菜品排列得当,每口都有讲究,这是个有品位又克制的人;还有人弃荤从素(或者弃素从荤),这种人可以做到坚持己见,敌我分明。
记得家乡有个小伙伴极其讨厌吃鱼。有一年有人结婚摆的流水席,我同他同坐一桌,上来一道清蒸鱼。他嫌弃的眼神立现,并大声呼到“这鱼有毒,大家不要吃”。
言辞恳切,态度端正。直到今天,我想起这一幕,都会忍俊不禁。
2
中学有一年寒假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记录下春节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我很是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把我春节所遇见的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成文上交。
后面不是很愉快,我写的是与吃相关的东西,大意是:春节的那几天,每天都有好吃的,我从村头的第一家吃到了村尾的另外一家,我很开心。那语文老师当众将这篇文章读了出来。周围是同学满满的笑声。
我从小就是个内向的人,那时心里有种受了委屈的无奈。我觉得自己很孤独,每天有好吃的在我看来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今天,我还记得我当时的格局——以后我读了大学以后,我要过每天都有肉吃的生活。如果现在的我站跟那时的我说人生的意义应该在于探索,发现不同的美好,
生命不只是吃。那时的我会认为这人是个疯子。
3
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读民国的散文。有一位叫做梁实秋的作家,让我印象深刻。我特意去翻了他的很多书。最喜欢《雅舍小品》,其中有一篇写到他读大学时候,只要校舍周围有新开的饭馆,就一定会找到借口与同学一起去尝试下那家的味道。
我很认可这种观念,并且把它做了引申。比如每天点餐,我会将一家店的所有菜都吃一遍再去寻找下一家。在福建的很长一段时间,每个周末,我也会去寻找各个区域的好吃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但是从大学时候开始,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里面,从他的吃饭的观念里面,得出了“人生不要一直重复”的理念。
后面我看文案的书,看到了更有总结意义的一句话——不要重复自己也不要重复别人。
4
其实我算荤素不忌的那类人,具体的表现是吃得多。跟我关系极好的铁血也是这样的人。我们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周五下班的时候买一大块的卤肉,蘸上酸甜辣的佐料,然后再撒上葱花或者香菜,这是挺幸福的一件事情。
如果人生可以一直持续那样,也许也挺好的。
5
我第一次单独请妹子吃饭,点的第一道菜就是猪头肉,端上来肥肥腻腻的样子,我很喜欢。她应该不是很满意,好在没有当面嫌弃我,让我挺感激的。
后来上网给远方的一个姑娘买吃的,寄的也是一整块的牛肉。有一次她问我,她在我心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说挺好的。她又问我,那为什么给我买这一大块,我像那么能吃的人么?
我挺认真地想把我觉得好的东西给别人。现在想想,挺怀念自己的耿直。
6
直到最近,发现自己吃的口味变化了许多——愈发得清淡和精致了。有的时候自己做饭还会注意一下摆盘什么的。
“饮食观”变了,我感觉自己也变了。
不过如果我是一道菜,我还是希望自己是一道荤菜。
7
送上一首比较喜欢的诗:我是大海里自由徜徉的糖醋鱼/你是在天空恣意翱翔的麻辣翅根/那天午后/你飞到水面/问我/你我之间/究竟是谁,比较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