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丝路情缘》标志着巴陇锋创作的新高度(焦艳娜)
An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kRoad Love"
《丝路情缘》艺术魅力探析
焦艳娜 副教授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河南郑州 450012)
[摘 要]《丝路情缘》作为“为‘一带一路’战略歌与呼的丝路小说第一书”却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成为全国畅销小说。本文从精巧的谋篇布局、鲜活的文化书写、沸腾的时代元素三个角度对作品的成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思;文化书写;时代元素
当代作家巴陇锋创作的《丝路情缘》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电影剧本”改编而成,荣获“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为‘一带一路’战略歌与呼的丝路小说第一书”“文化自信艺术化表现”“青春时尚写作”“影视改编的良好范本”等,获得《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民族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几百家媒体盛赞,并获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一跃成为全国畅销小说。小说的成功不仅因为作品契合时代主题,情节设计新颖独特又曲折动人,而且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作品具有许多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特色。
一、精巧的谋篇布局。
全书构思甚是巧妙,提到丝绸之路,大家惯常的想法就是从中国西安出发,沿着骆驼和商人的脚印,一路向西,直到西亚、北非,换句话即中原文明的向外辐射,先进文化对丝路周边国家的引领等等。但是《丝路情缘》的起笔却设定在中亚,一入手就是完全不同的中亚风情和东干文化。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人公雅诗儿开始了从中亚(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到中国(陕西西安)的寻祖之旅。这样的开篇,这样的逆丝绸之路而行的旅程,这样一种从外向内的视角,给读者极大的新鲜感。同时,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说以雅诗儿一路向东的寻祖之行作为明线贯穿始终,以雅诗儿与伊万、王智、郑能亮的感情纠葛为副线,同时小说还设有暗线,即陕西卫视丝路万里行队伍,一路向西,寻求经贸文化人文交流。这样的多向思维,网状表述,终使小说具有一种经纬交错,锦绣错彩之美。
基于小说的寻祖主线,全书的行文结构更是如同由一个个丝路城市串成的一条珠光璀璨的项链,细细看来又完全具备时下很受背包客追捧的路书的特点。文中一行寻祖人组成一个车队,每天通过法蒂玛的播报来定下行程,然后随着车队的行进,沿途广袤河山、风土人情随着作者的妙笔,如一张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展现眼前,让人应接不暇。例如对于行进途中偶遇到的马群的描写:雅诗儿一惊,随即从后视镜看到,一群红白黑的杂色马群如洪水般席卷而来……雅诗儿一眨眼,马群已沿着草原边儿从车的侧面倏然掠过,眼前带起一股草沫儿、泥星儿将蚊蝇、蜻蜓的飞舞搅和得乱了阵势的图景,伴随着透明飓风袭过后引起的强大气流。叩击大地的鼓点越来越远,马群消失在天际,但整个草原似乎还处于惊疑不定之中,一时回不过神来。这样的描写将草原之上马群的飞驰之美、草原的雄浑浩大之美尽现眼前,使得读者不由得沉浸其中。车队进城之后,或是古迹或是风俗或是美食,通过寻祖人的各路感官和惊呼,一一铺展开来。特别是对美食的描写,让人垂涎三尺。例如文中对张掖“菜根香”面馆面条的描写:臊子中勾有粉芡,外加胡椒,有如胡辣汤一般,臊子由韭菜、豆腐干丁等加工而成,面条滑、薄、劲道,一口吃下,淡淡的胡辣汤味与淡淡的韭菜辣味混在一起,十分爽口。这些描写裹挟着雅诗儿、伊万、王智、法蒂玛等的情感发展,既节奏明快又诗情画意,阅读的快感油然而生。
二、鲜活的文化书写。
作者巴陇锋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文学院,在校期间就对东干文化极为关注,他的老师常文昌教授正是国内少有的几个研究东干文化的专家之一,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丝路情缘》笔下的东干文化以一种感性的形态让大家了解、熟知并欣赏、喜爱。从文中我们知道了东干人是中国西北回族的后裔,他们分别于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离开中国,来到西亚、中亚,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12万人的庞大的穆斯林群落。这些东干人勤劳朴实,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参与中亚城市的建设,但是他们又牢牢守着一颗中国心。在哈萨克斯坦有陕西村,那里百年不改的乡音。“陕西村”人们的对话中充斥着“专意”“阔得很”“聊咋咧”“我娃”“越来越刚强”“奏是滴”等鲜明的陕西方言的词语,遵从着中国陕甘祖先流传下来的礼数:新女婿上门,要跟着乡亲们挨家挨户吃饭;出远门回来进家门前要先敲敲门再把钥匙插入门孔,然后再敲敲门,同时咳嗽几声,这才扭动钥匙,打开家门;家里要供奉祖辈的牌位,称遥远的故国为“舅舅家”……并且随着丝路战略的实施,这些远在他乡的东干人对故国心驰神往,在他们心里“老舅家如天堂”,面对着雅诗儿的俄罗斯男朋友,他们也会祝福说“给婆领个中国女婿娃回来”……
除了对东干文化的书写之外,《丝路情缘》也借主人公的言行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现象的独特思考以及中华文化的文化吸引力。例如面对楚河北侧哈萨克斯坦一侧李白的衣冠冢,寻祖一群人对于李白、碎叶城展开争论,最后雅诗儿说“其实我们与李白永远平行,生在不同的年代……永远达不到他的高度、深度、灵性及精粹程度”。这种对于平行的解释既新颖独特又别有道理,实在是贴切至极。至于雅诗儿的终极梦想“三扣西门,逛坊上”更是写的感人肺腑。人为的交通事故使得西门门洞前空荡荡一片,“门洞前雅诗儿神情庄重,举起爷爷老相册,山呼‘爷爷,我回爷的省呀!你高兴吧!’……汪德福接过老相册,雅诗儿行礼,而后郑重其事地在门洞石壁上叩打三下,连说:‘回来咧,回来咧,回来咧’……郑能亮大喊:‘欢迎!欢迎东岸子丫头雅诗儿回家!欢迎欢迎’……所有聚在西门外的行人全都转怒为喜,齐喊‘欢迎回家’”这样仪式感极强的行为既反映了以雅诗儿为代表的东干人对“老舅家”的崇敬与眷恋,又使得中华传统具有了一种神圣的光辉。实际上,自从雅诗儿进入中国国境后,不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令她如痴如醉,就连汉字诗书、歌舞演唱、诗词诵咏及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她都发自内心喜爱。这种喜爱不正是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巨大凝聚力和遗落域外的游子们强烈回归愿望的艺术展示吗,从这个角度看,雅诗儿的这份喜爱具有某种典型性。
三、沸腾的时代元素。
正如常文昌教授所说,目前研究东干文化、东干文学的学术著作较多,反映东干人民、东干文化的文学作品几乎为零。作为反映东干人性情生活的首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能不能获得当下年轻人的关注,不仅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而且也是处于边缘的东干文化能否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一部分的关键所在。令人欣喜的是,《丝路情缘》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书中始终沸腾着活泼泼的时代元素。例如多次呈现了微博互动、微信朋友圈这些新世纪特有的赋有中国特色的通讯工具,穿插着当今时下年轻人喜爱的热门网络用语,让全文充满着活泼愉悦的青春气息,不至于太枯燥乏味,也让作品更加的贴近生活,使久远的历史古迹亦不会显得遥远,触不可及,让一些民风民俗也不至于晦涩难懂。
语言的运用上,作者更是娴熟地将主流话语系统与民间话语系统、庄重的书面叙事与活泼的方言口语交织运用,使得作品时而火辣时而抒情,呈现出多姿多彩之美。例如开篇第一句“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让人感觉文章叙事紧凑,快节奏而又接地气,但是接下来另起一段,语言风格陡转“八月的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犹如一位美丽娴静的少女,不温不火,风光旖旎,只是风大了点”,这种细腻的文学描写又使得作品秀丽典雅。与此同时,文中哈萨克民族民歌《燕子》、藏族民歌《香巴拉》、维族民歌《阿拉木汗》、“花儿”对歌、秦安小曲儿、西府快板儿、《送你一个长安》、陕北民歌《兰花花》等的原文书写,更使得全文阅读处于一种民歌缭绕的氛围中,让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物角色的设计上,作者也是颇具匠心,例如三位主角姓名的设计,各个别有深意。女主角雅诗儿,所谓雅,即“正”,“诗”乃中华文学之正统,实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所以雅诗儿这个名字透露的正是流浪在外的游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思慕。男一号伊万,谐音“亿万”,正如其人,处处昭示着自己的财大气粗,其言行特色也是按照当下年轻小女孩爱读的霸道总裁形象来设计。男二号郑能亮,谐音“正能量”,他博学而又风趣幽默,热情而又乐于助人,他不甘于现状,致力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的形象,他不仅带给了雅诗儿满满的正能量,也让读者心潮澎湃。
一部作品的成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个作家的成功却离不开自身的勤奋和追求。巴陇锋作为一个硬气却不失睿智的陕甘汉子,短短几年内创作出《云横秦岭》《永失我爱》《你是我的风景》等多部作品,并且《云横秦岭》荣居“第二届中国读友读品节推荐读品名单”榜首,成功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成绩足以使他在陕西文坛占得一席之地,更使得《丝路情缘》在全国引起广大反响,这不仅标志着他小说创作的新高度,更预示着作家未来更多更优秀作品的诞生。
[参考文献]
[1].巴陇锋.丝路情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2].关峰.《丝路情缘》:“丝路文学”的探索与收获.文化艺术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