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五一年春,这是乾隆的第一次南巡。某日晨初至,乾隆从夜宿的龙船上起身,交待随从今日要到位于无锡西郊的惠山秦园去赏景。这个秦园,是乾隆起程前已定下必去的。此园松林深壑、曲径通幽,景致优美。且主人家族显赫,族人接连科举高中,又与皇家联系甚密,正是其祖父康熙六巡江南时的接驾之处。
受祖父的影响,乾隆也对秦园偏爱有加。后来,他数次游园并题咏赋诗,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更令人将秦园临摹成图带回京城,在圆明园内仿建一园,取名”惠山园”,后改名”谐趣园“。此乃后话。
这日,乾隆游兴甚浓,他在秦园驻足了大半日。江南的初春,虽生机初显但还是日光清淡,有些春寒料峭。早膳已消化大半,他觉得有必要先垫垫肚子,毕竟秀色不可餐啊。
随从颇为贴心地将早已准备好的点心呈上来,是一笼微微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小笼包个个肥厚滚圆,头上细细密密地十几道褶皱,很是精巧细致。极薄的面皮下大团的肉馅呼之欲出,盈盈的汤汁包裹在半透明的面皮下轻缓地来回晃动,甚是诱人。
久居北方的乾隆看见如此精妙绝伦的如艺术品一般的江南美食,一时兴味大增。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他从容不迫地用筷子夹起一只,端祥一阵后,蘸取少许姜丝醋汁,轻轻在包子边缘咬出一个小口子,“呼噜”一声吸掉汤汁,徐徐咽下。只见他微微颔首,用筷子挑开薄薄面皮,露出一大团油亮紧致的馅料,连皮带馅地大咬一口,汤汁自口唇中微微溢出,咀嚼一阵后,眉飞色舞地大声说出了一个字:鲜!
从此,无锡小笼包声名大振,扬名万里!
哈哈,这个故事是小编写的,但绝对是真事哟,有据可考!乾隆六下江南来秦园,是真事;乾隆吃小笼包赞不绝口,也是真事。小编做的,只是对某些细节做一下艺术的加工而已啦!
说它扬名万里,还真是所言非虚。可不,近期美国《商业内幕》网对25个国家的消费者进行调查后评出各国最受欢迎的小吃。中国的小笼包不负众望,拿下头魁。
其实,小笼包可不只有无锡有,其它很多地方都有的:上海、杭州、扬州......不过好象都是集中在南方的江浙地区。大概北方人西北人会觉得小笼包小的不够塞牙缝,不如大包来的爽快吧。
不过,既然小编是无锡人,对无锡小笼包比较了解,那就以此带大家领略一下无锡小笼包的风采吧。
卖相和口感从来都是品评美食的两把利刃。
一个正宗的无锡小笼包的标准是:外形完整,底部直径在7-8厘米之间,中间稍厚四周稍薄;收口要尽量小且至少要18道收口褶皱;上馅后每只小笼包的重量控制在25-27.5克之间。
小笼包的精华在于内里的汤汁。汤汁的好坏在于熬皮冻的技术。猪肉馅中加入皮冻,等到包子上笼蒸制,皮冻遇热融化,就形成了汁水。鲜不鲜,完全在于皮冻。皮冻的制作属商业机密,这个小编也无从得知啦。
还有,小笼包的面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做的,不发酵的原因是要保持面皮的嚼劲。粉质要滑爽细腻,才能有好的口感。皮薄肉多,出锅后不破不漏,卖相周整,是最基本的要求。手擀的面皮比机器做的面皮更好吃,不过现在手擀的已经不多了。
把小笼包吃的优雅才是真正的吃货。
吃小笼包可是有方法论的。不会吃的人,一咬下去可能就会满嘴流油、汤汁四溅,让人好生尴尬。
遵循“夹、咬、吸、品”四步法吃小笼包,绝对不会让你因为一个包子而乱了仪容,具体可参照上述乾隆帝食法。
1、笼屉上桌,取一小碟倒入香醋,轻经夹起一个小笼包放入醋碟(夹牢包子很重要,还要不破口);
2、在包子边缘处咬个小口子;
3、将汤汁吮吸入嘴中(注意汤汁不烫口);
4、吃面皮吃肉,细细品味其咸鲜微甜之口感。
写得小编都垂涎欲滴了。
这道小笼包,本是老祖宗留下的美食,现在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据说,有个无锡人还把小笼包开到了洛杉矶。真是从古至今,从东到西,都是小笼包的身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