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育娃,要从心出发,真正重要的教育大多与钱无关,而我们是否发现?是否做到了?——东远
最近朋友圈里掀起了一股“提前嫁女娶媳妇儿”的热潮很引人关注,不少年轻家长表示愿意为孩子提供优厚的婚嫁条件,“有房送车配嫁妆”,前提是现在就接走,把孩子的作业都辅导一下。
虽说是不必当真的玩笑话,但毕竟也是人想出来的,这背后也是有思想在里面的,其透露出的认知和心态是难以形容的可怕,而且在现如今并不是个别,有些关于教育的话实在是不吐不快。
关于孩子的教育,有句真理千古不变: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家长则是第一任老师、终身班主任。家教是一个启蒙和伴随孩子成长的长期过程,作用大于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然而现如今,那么多宝爸宝妈们每当提到教育孩子,特别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够很轻易地吐出一肚子苦水,积极正向的态度似乎正在慢慢变得稀缺。孩子写作业速度慢了点,磨蹭两下,能急到心梗住院;批改、辅导下孩子的作业,本是接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认为是老师不负责;学校安排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去博物馆等地方,或者留一些手工制作等,既是创造陪伴的机会,也是守护孩子好奇心帮助孩子涨知识的时机,却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其当做是给自己留的作业......这些家长似乎忘记了,孩子是家长的缩影,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如果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持消极态度,只当做是负担,认为交了学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该由学校负责,你和孩子基本就同时输在了“起跑线”上,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深受其害。
良好的家教、孩子自身的吃苦以及严格的老师,是确保孩子学而优的关键,这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良好的家教是一切的前提,家庭的影响比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要大得多。因为让一个人终身受益的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的形成只有家庭来为孩子营造环境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基础差、知识少、底子薄都不可怕,因为勤能补拙,一旦在思想和认知上输了,后果极为可怕。
父母对孩子教育和学习的认知,就是孩子发展的源动力。只把育娃视为负担,不仅自己会身心俱疲,更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缺少本该有的快乐,进而影响一生。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心灵是纯洁的,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大为减少,本来就需要慢慢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起早贪晚地学习功课、做作业,还要面对考试,回到家中只希望大人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这些都不需要任何经济支出,而且如果做到了,大人孩子都开心,我们也都期待,可做起来为啥就这么难?
有人说,这也没办法,现在教育花费太高了,每天得忙工作挣钱,回到家都很累了,还要辅导孩子学习,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好不容易赶个周末节假日也基本都是陪孩子去课外班,陪孩子去玩这玩那,人家都上课外班我们怎么能不上?老师根本不负责,不上能跟得上学习吗?写个作业磨磨蹭蹭,学啥都慢,谁能不急呢?
对于这些说辞,笔者是严重不认同的。如果说孩子的教育取决于金钱和课外班,那首先要证明有钱人的孩子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的孩子都离不开课外班,但现实明显不是这样的啊。就拿707分考进北大的河北女孩王心仪来说,从小到大几乎没穿过新衣服,更别提花那么多的钱去上课外班了,这还不算条件最差的,有的学霸不仅家庭条件很差,身体上还有一些先天性障碍,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挡其努力的脚步,因此比他人更优秀,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大学一个校友,他老家的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夫妻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儿子正在211院校读硕士,女儿去年也考上了重点大学的本科。
他们,别说是出身寒门,有的甚至连“门”都没有,都能在学习上取得如此成功,我们怎么就轻易地把孩子的教育简单归因于经济条件和课外班了呢?如果这些真的那么重要,为什么真正有钱的家庭,孩子出类拔萃的比例却更低呢?那些在孩子的教育上大量投资,课外班占据大量课余时间的家庭,真正的收获又有多少呢?课外班属于商业经营形式,基本都是以赚钱为目标,至于孩子去了后能收获多少,往往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这样的地方不去也罢,哪怕是真需要报班,也要先看清孩子的情况,以此仔细甄别再做选择。
这些足以说明,孩子的教育,与花费多少钱、上不上课外班根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在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给了孩子多少“精神食粮”,有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对孩子而言,快乐即是动力,如果孩子能不断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那他还会不爱学习吗?如果抓住黄金期培养出孩子的自觉性和意志力,管起来还会难吗?笔者身边的那些在上学时自觉认真学习的宝爸宝妈,一直坚持着那些好习惯,如今也直接影响孩子,他们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需要怎么操心,而且知冷知热。在最重要的地方不去投入而在没有必然联系的地方拼命投入,就是严重跑偏。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清明节期间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有些人在对已故亲人的祭奠活动中不惜花掉家里多年的积蓄,而且攀比严重,我一个在南方的朋友也在朋友圈中倾诉了对家中各种祭奠形式的种种不满,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真正的孝敬,是在亲人健在的时候多给予关怀和温暖,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孝敬,而在已故之后搞派头、讲排场,做给谁来看呢?
形式大于内容必然会本末倒置,重表面轻实质必然会事倍功半,外行领导内行必然会众叛亲离,当对子女的教育只看作是一项任务,严重的功利倾向导致忽略了真正的内涵,耐心会严重消失,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成长的表现,父母如何反应、说了什么话、做出了怎样的行动,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有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当孩子问了你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不知道答案,而且现在又没时间去研究,你会如何回答?
如果你只是回答“不知道”,孩子就会失望,今后自然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如果你不仅没有正面回答还训斥孩子,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下就会被彻底清除,结果你知道的。
当时给不出答案,如果你对孩子说:“你对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是个好孩子,但爸爸(妈妈)知道的也有限,现在还没办法回答你,等我学习一下再回答你好吗?咱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你要是一直都能保持这样的精神,将来一定会比爸爸(妈妈)更优秀。”
孩子得到了鼓励会很开心,从此求知欲倍增,相信大人在说出这样的话之后同样也会充满幸福感,也自然有动力去对孩子的提问做出学习。这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你和孩子一起来研究,还可以去相关的地方让孩子自己来观察思考总结,正好也配合学校的教育,这是多幸福的亲子时光!
父母的耐心就是孩子成长的希望所在啊,请马上放下你的功利心,清除心中的浮躁和焦虑,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的心灵来一次对话吧!孩子还小,学习起来不可能那么快就达到你要求的速度,你认为很简单的,对他而言是正在接受的过程,他也满心希望把内容学好,快点做完作业,让爸爸妈妈高兴高兴......对他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就什么都有了。
生一个孩子很容易,但给予孩子成功的教育却大有学问。子女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凭爱心、耐心和细心来做的事情。可以将其视为一项任务,完成了就OK。到了年龄就上学,别人做啥我做啥,不会就送辅导班;也可以将其视为第一事业,从正确认知学习、激发孩子兴趣和潜能、守护好奇心,到营造幸福的成长环境,创造快乐的亲子时光,戒掉浮躁,把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做是自己的荣耀。这些都是无法简单用量化标准来衡量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家校共育有着极其深刻的逻辑和道理,绝非无的放矢。认为孩子上了学,其学习和成长就应该交由学校负责,是绝对错误的认知。只有家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与学校默契配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况且,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居然都不能给予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一点点满足,这是何等的不幸与悲哀啊!
好的教育,从心出发。别以为投入了大量的钱去做这做那,上各种课外班就能让孩子获得好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走进孩子内心,从心里关爱孩子成长,给孩子贴心的呵护。绝不能盲目轻信灵丹妙药理论,将教育简单归因,却把真正需要的东西抛之脑后,那样,孩子会多可怜?
除此之外,关于学校,关于老师,我在此必须说几句公道话。首先声明,我从不认为我国的教育完美无缺,问题肯定存在,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但大部分是。让家长批改作业,是为了让家长能真正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能更好地牢抓孩子学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的时候正是关键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放手,这样做是为了孩子负责,因为学校能做的极其有限,否则等到家长真正意识到了问题,想去管也会为时已晚。
留一些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完成的作业,对现如今孩子应该获得的教育、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来说也不可或缺,注重的是过程给孩子带来的各种快乐和收获,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家长更不要误读。学校的这些行为没有什么不妥。
有些家长对批改作业等事情表现不满时经常说老师很轻松,笔者在此以身边好几个当老师的朋友每天的状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完全不是这样。一个老师管几十个学生的学习,在学校做的作业批改起来都是大工程,家庭作业更没有多少时间去批改,还要管除了上课以外的各种事情,精神压力和心里压力非常大,这些也许我们看不到,但要有起码的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正确认知和有力配合,是孩子获得良好教育的第一步。
无论是现在正在做家长的还是今后将做家长的人们,一定要记住,当孩子降临到家中,你就已经肩负起了养育的责任。既然是自愿生了孩子,就要自愿肩负责任,把子女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事业,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你们最大的成功。你给予孩子的每一份爱,每一份耐心,每一项快乐,都会获得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