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司马氏写史记,汉班固作汉书,历代史书,已够繁多。民国之时,学者蔡东藩耗十年撰写辑录自秦至民国九年之历史,读完则历史大略,自然能懂。唯独秦朝以前,春秋三传,词义艰深。所幸又有明末冯梦龙之《东周列国志》记录自幽王至秦统一六国史料。两相互补,三千年历史,基本完备。至于三皇五帝,夏商西周,史料均不详细,只言片语,浅尝辄止,大可不必深究。是以中华历史入门,有蔡东藩,冯梦龙足以,加上辅助史料佐读,粗通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总观史家笔法,未免思想拘泥于旧,不合于今。比如今天来看,男女平等,而史家则往往将前汉吕后,西晋贾后,唐武瞾,清西太后等人,写成女祸宫闱之类,未免太过。今人实在不能苟同。
再者,外戚专权,藩镇格局,孰是孰非,皆迎合正统。愚以为,政治之得失,不在谁人执政,而在百姓之安乐。帝王之功过,不在其血统,而在其行为。譬如更始帝刘玄,后虽败亡,史家却以为其能力不行,魄力不足,而完全不记其政治功劳,一味讴歌刘秀正统,而不见刘秀野心勃勃,征战四方,也使得百姓不得早日安定。
蒋介石抗日,汪精卫曲线救国,袁世凯窃国,种种事情,未能站在当事人角度书写,而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让读者误以为袁世凯愚蠢笨拙,人生选择莫名其妙。鄙人不禁要问,令你史家站住其位,如何决策?难免因时事境况不同,做出自己以为正确的决策。主观臆断,横加指责,实在可笑。
另外史家大都忽略历代民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程度。而且各地吏民,强弱习性各不相同,一视同仁,不加以深入区分,定然不行。
史家为了让书籍留存后世,故意奉承,可以理解。但若是平铺直叙,道清原委,莫使故事"滑稽怪异",是后世修史者的职责所在。
鄙人粗略点出几点,作为新史的指导思想。唯欲帮助读者将历史决策合理分析,或褒或贬,不至于把枭雄英雄写成愚蠢滑稽之辈。托历史于理性之中,又不失角色之感性色彩。
须知政治人物,各方人物,为善者非不知恶,为恶者非不知善,但从一己出发,权衡利弊而已。卓别林滑稽,乃是角色。
浅谈一二史家之弊,容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