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亮,似乎是静夜之中一个皎洁而柔性的存在。诗歌里大凡写月亮,总是给人以素洁的联想。“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还是如此。秋月白,秋月明,诗以秋月起兴,整个画面就立马优雅宁静起来。
一片月下,万户捣衣。整座长安城,都笼罩在这明静的月光下,也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砧杵声中。月光从天上洒落到地下,捣衣声又从地面直达天上,这“一片”与“万户”背后,是天与地,月与人,光与声的交相辉映。多么宏大!宏大的叙事之中,还有深切的柔婉——蕴含在“月下捣衣”这个特殊的场景中。
《子夜吴歌》四首都是写女性,写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劳作,女性的心思,女性的命运。她们在春天采桑,在夏天采莲,而秋天,最经典的女工就是捣衣了。捣衣,不同于洗衣,是做衣服的前奏,而秋天,正是赶制冬衣的季节。精打细算的主妇们舍不得花白天去做,他们都会选择晚上,趁着月光来做。
属于秋天经典风物的,不仅有秋色、秋声,还有那带着凉意撩人愁思的飒飒秋风。秋风吹过长安城,它能吹走暑热,吹散落叶,却怎么也吹不尽思妇对玉门关外丈夫的绵绵相思。思妇身处长安城中,心却在玉门关外,她眼中看的,是那轮同样高悬在丈夫头上的月亮;手里捣的,是即将穿在丈夫身上的寒衣。眼里看的,手里捣的,不都是“玉关情”吗?秋风,和秋月秋声一起,构成秋意,在长安城中低回不已,挥之不去。
“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王夫之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寥寥数句,一片神韵!“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思妇的深沉喟叹,也是她们的边塞诗啊!其实,描写边塞的句子,不只有“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壮志,不只有“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激昂,还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惨痛,以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凄艳,确实,没有这些,唐诗就没有风骨。但是没有后者,唐诗也就没有了良心。“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更加温柔敦厚的感情。胡虏是要平定的,这是国家的大义;良人是要回家,那是个人的情义。这长安的思妇,既顾大局,又重情义。
这首诗,不是写一个女子,而是塑造了长安思妇的整体形象。她们朴实无华,她们情深意重,她们与国休戚。她们不是罗敷和西施那样的美女,但是她们代表着人类和更普遍的生活和情感,如同头顶那片月光,清辉万里,抚慰着千古人心。
2017.10.2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