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编的一位(脑洞略大的)朋友问了一个我问题:
你说几百年以后周杰伦的歌
会变成那时候的古典音乐吗?
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其实这涉及到了
“如何界定古典乐”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古典乐呢?
有同学可能会说了,我知道,贝多芬写的音乐,莫扎特写的音乐都是古典乐。古典作曲家写的就是古典乐!
这个肯定不是,许多古典作曲家,比如科普兰、伯恩斯坦,也写了许多流行乐作品。同样,一个主攻流行乐的作曲家,如格什温的许多作品也能成为国家音乐厅里演奏的古典乐。
“古”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从前流传下来的。“典”就是classical,经典的。而所谓经典性,一方面就是要能被之后的人一直欣赏的,比如莫扎特的曲子放到现在我们一听,还是觉得好听,这人是个天才。另一方面是指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的阻隔,在较大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能从贝多芬的“梆梆梆梆”中感受到他对命运的抗争。总而言之就是,古典乐通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文化阻隔的,有着强大生命力的音乐。
好吧,我们知道《献给爱丽丝》经受住了时间和不同文化的考验,所以是古典乐。那周董的新歌,我们怎么判断它是否有足够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的古典音乐呢?
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艺术价值
古典音乐还有另一个名字
叫Art Music,艺术音乐,
就是追求艺术价值的音乐。
对于一首曲子,它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有生命力,越能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也就能成为“古典”。艺术价值就像是盔甲,盔甲越厚,越能抗住岁月洗礼,薄了,就很容易被消磨干净。
然后聪明的同学又要反问我了,
艺术价值又是怎么定义的呢?
这个问题就要从人和宇宙的关系开始讲起了....
开个玩笑,这个问题听起来十分抽象,但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给你听两首曲子,一般人都只能通过“好听不好听”来判断。但除了“好听”“牛x”之外,如何判断曲子在艺术上的高低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
“七大维度”!
学会之后包你从“卧槽好听”变身音乐导师(并不).....
普通人都能判断的“好听不好听”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称之为“悦耳力”或大众认为的悦耳程度。
除此之外,评析一首乐曲,还有突破力(突破传统的束缚)、延续力(继承传统、集前人的大成)、思想力(思想及情感深度)、社会力(是否深刻反映当下社会)、写作力(写作技法的运用,如和声、对位、结构等)、创新力(在传统之内能玩出多少花)这六个方面。
这就好像体育比赛会从观赏性、技巧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评分,来判定选手的动作一样,综合得分最高的曲子,艺术价值也就最高啦。
1.小苹果(满分10):
a. 悦耳力:8
b. 突破力:2
c. 延续力:2
d. 思想力:2
e. 社会力:2
f. 写作力:1
g. 创新力:2
2.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a. 悦耳力:6.5 (单独欢乐颂的部分能有9,但是全曲综合起来因为篇幅太长,被拉低了)
b. 突破力:10
c. 延续力:10
d. 思想力:10
e. 社会力:10
f. 写作力:8
g. 创新力:10
当然了这些“评分项目”也只是给不知如何下手的同学们一个参考,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甚至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小时候喜欢灰太狼,年轻时喜欢战狼,老了喜欢老狼了。
艺术作品的评价当然
无法精准到分数值的。
艺术评分的总分越高
越可能成为“经典”。
弄明白了艺术价值到底如何判断,我们就可以回到开头的脑洞了。周杰伦小公举的音乐,几百年之后应该也还是流行乐,不会变成“艺术音乐”。
艺术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哪种“更容易听懂”或哪个“更好听”,而是是否追求上面所说的综合性艺术价值
打个比方,艺术音乐(古典音乐)就像红酒,时间越久,口感越醇厚,越需要细心品味。流行音乐就像肥宅快乐水,一口下去就很爽,满足日常的快乐,但最后剩下的可能只有回忆....
和肥肉。
不论是红酒还是快乐水,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饮料。想静静思考人生的时候肯定不会听《小苹果》,想蹦迪的时候也肯定不会放《圣马太受难曲》。说到此处,小编我只想静静地喝一桶冰镇肥宅快乐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