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叔说】在简书的 第26篇 文章
仔细看这张图片,长方形两侧的两根直线是不是错位的?
图片其实是一个经典的视错觉的案例,叫波根多夫错觉。一条直线的中部被覆盖,其两端看起来就不再像直线了,也是方向错觉。
拿把尺子或者一张纸,比在那条线上就能明显感受出来了,其实是一条直线。
视觉上的错觉,可以扑哧一笑,职场上的错觉,可能就会让你多走很多弯路了。
>>>>
职场错觉top3:我是来学习的
有家初创公司,应届生实习不到一个月就提出了离职,负责人问其原因,答说,“我是来学习的,每天做这么多工作,没有安排专门学习的时间。”
职场和学校,真的不一样。
学校,你付费,去学校学习,你是甲方,学校是乙方。
你可以每天坐在课堂上,听甲方派老师给你讲课,你在下面记笔记,不管你听没听懂,不管这门课程对你有没有帮助。
十几年的学校打怪升级的经历,让一些应届生以为学习本该如此。
学校那种单纯的学习过程随着毕业真的到头了,职场这所学校,付给你薪水的是公司,是要求你来创造价值的,给予培训学习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
不论是初创公司还是成熟的500强,都是理论结合实操,需要从协作中、模仿中、过程中去学习。
在职场,所有人都是甲方也都是乙方,没有了单纯索取的过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两个字,“知行”。
tips:
1.进入职场,选择一位前辈,抱住大腿,模仿大腿的做事方法,边做别学。甚至极端点,不用知道为什么,先去做,过程中,很多事情就会自然的明了。
2.切换角色越快,进入职场状态越快,得到的成长加成就越高,初期看着不明显,两年后可能就比进入状态慢的同学,拉开巨大的差距。
>>>>
职场错觉top2:没我不行
朋友前几天给我讲了一个案例,工作了一年出头的一个销售人员,和公司提出大幅涨薪水,理由是业绩平均最佳,团队没他不行,不涨,就跳槽。
这种威胁式的谈判方法,在老板眼里自然很幼稚,两次沟通无效,最后只能表达很遗憾,祝他有更好的发展。
聊起来如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他说了言简意赅的3点。
1.公司是市场导向,销售做的好,大部分原因是市场做的好,水涨自然船高;
2.销售培训充分,2个月就可以磨练出一个可以独立上场的队员,价格是他提出薪水的1/5;
3.错把各部门协作做出来的平台好,完全当做是自己的好。
管理这个词,有一种说法,叫“建立人财物在规则下高效自由运转的系统”。既然是自由运转的系统,那自然不会因为人的因素变化,而产生变化。
绝大部分情况下的绝大多数职位,在运转完善的公司,员工都是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是在同一个风格模板下打造出来的,管理客户的方式相同,只要更新客户数据,重新梳理人际关系就可以。
错把平台能力当作自己能力,离开平台后,可能有阵痛。
tips:
1.谈薪资,非常可以,是很正常的沟通流程,但不要用威胁的方式。好一些的方式是表达出自己想要更多,同时也可以承担更多【要有数据支撑】。
2.摆正自己的位置,谈判成功是平台给的背书还是个人能力的优异?实在判断不出来,可以试着问自己问题:
我的对外职场价值,是公司给我的还是我自己的,换句话说,客户买单是买公司服务还是我的服务?
我的位置能否有人取代,会否有薪资要求更低的人能够替代我?
>>>>
职场错觉top1:我以为ta知道
上次讨论的文章题材为什么没有尝试,其他媒体今天推出来效果很好。
“我以为用户不喜欢的…...”
十几个人团建,到餐厅吃饭,位置不够,需要排队。
“我以为这家餐厅这个时间会有空位的…...”
活动赠品不够,为什么不早申请呢?
“以前都是李哥负责,我以为这次也是他......”
文件发到群里,“我以为大家都会看......”
明天开会,准备材料,“我以为准备和以前一样的数量......”
老板让交报告,“我以为做成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的案例,每条都是轻描淡写,放到职场里,不论是当事人,还是对于正在进行事件的团队,都是一团糟的困扰。
职场特别有意思,要默认所有人都是聪明人,看起来不合理的事情,换个位置可能就是合理的;
也要默认所有人都是笨人,你以为对方知道的,其实不一定会知道。
多沟通一句,不难。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tips:
1.理解“沟通漏斗”。
你心里想的100%,传达出去可能只有80%,听在对方耳朵里是60%,理解后还有40%,一段时间后再执行或者再传达出去就剩下20%了。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沟通场景:“我不是这么说的啊,结果怎么是这样。”
2.理解“认知差异”。
“背书”这个词,金融行业或品牌相关工作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给到其他人可能就不知道。有些默认是常识的沟通方式,可能因为地域差异、职业差异、理解差异产生不同。
这时我们在协作前,应该先把所有人的基础认知拉到同一条水平线上:对名词做优先解释,对背景做优先介绍,对知识做优先科普。
另外,one more thing,抛开职业素养不谈,“我以为”这种开场还是新人很容易触发的剧情,归根结底还是差了点沟通。
沟通不达,有的人可能是主动隐藏真实需求,比如卖进产品,顾左右而言他,其实真实的反对意见被隐藏起来,不会直说;还有的人可能是表达的点比较多,没能排列出重点优先级。
这时候推荐一个说话的模板,不论是外部沟通,比如谈判摸索需求,还是内部沟通,需要得到同事对于后续推进的看法,都还算适应。
模板:“我理解一下”+“刚才主要说的是...”+“如果我们现在需要集中资源/我们现在优先做的是...”+“我这么理解正确吗”
如果,对方有补充,证明前面所说的事情并不是完全的处于优先级的前列,等对方补充更正之后,可以在用模板验证一次,直到对方说没错。
沟通,有时候也需要刻意练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