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吃的就是滋味

觅笋 #  春季 #

雨水之后,北方大地被新一轮冰雪覆盖。南方的春雨则开始淅沥沥的散在大地上。此时的山林间,雷笋就此破土。这时候,细嫩挺拔的雷笋,个个都带着清晨竹林湿淋淋的鲜活春天气,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饱含的鲜甜汁水。哪怕只是一锅排骨汤,加上鲜雷笋,清新之风顷刻扑面。就如李渔所言,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至于笋之一物,其味之鲜,则为蔬食中第一品也。雷笋,顾名思义,是在早春冒出尖的笋,也是春笋里最早冒头的那一拨。春笋贵早,越早越有那一份清、鲜、静的意蕴,尤其是饱经春雨滋润的笋。春露冷若冰的时节,贵如油的春雨倾洒时,纤纤春笋极娇的内里怦然充盈,开始一寸寸向上拔节。于是这早发的雷笋,细腻清脆,越嚼越甜,转而成为“红箨白肉,坠地即碎”的真实写照。春笋贵早的妙处便是在于此间。

在东南亚热带国家马来西亚,这里的华侨几乎都是来自于广东省或者是福建省的居多。但,在我们家里母亲几乎没用笋来炒菜给我们吃。原因是她自己的肠胃不太好。在我的印象中,马六甲的娘惹菜,还有在泰国旅行的时候,才会闻到一种非常浓厚的咖喱煮竹笋的味道。这种味道对于我来说有一点抗拒。但,来到了国内生活,才发现竹笋的吃法花样特别多。而且味道更加适合我。G先生与峰儿反而对于吃竹笋并不感兴趣。中国的地大物博从南到北,一年拥有四季不同的气候,已经掌握了种植各种蔬果种类的优先权。所以来到国内居住的日子,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与水果,任您挑选来做饭与品尝。有时候常年居住在中国的我们,几乎忘了回到马来西亚,有很多食材并不是在超市里,或者是菜场能够找到。除非是在进口超市或者是药材店里才能看见黑白木耳。而且,价格一点也不便宜。

其实鲜笋本身并无太多能量物质,几乎90%都是水分,其余部分由纤维素、蛋白质和糖占据大部分比重。如此高水分、粗纤维的雷笋,自带“刮油”属性,要想吃个够,往往与咸肉、鲜肉相协。透着山林气的雷笋、粉白的鲜肉和玫红的咸肉一起炖煮。本来俗气的肉汤,立马变得灵动起来,又鲜灵又醇厚。雷笋的清淡脆嫩里间或咂摸出咸香,一口口尽是大俗大雅的食趣。徽菜里的咸肉炖春笋,江浙人偏爱的腌笃鲜都属于此列。雷笋须得气候、土壤、水份、品种环环相扣,才能脆嫩鲜甜。寻这样的雷笋的来处,“雷笋之乡”奉化必去不可。

奉化本就是出了名的六山一水三分田地貌。临海带来丰沛的降雨,再加上山岭中的独特的红壤土和沙质土壤,极其适合雷笋生长。经由科学种植理念的传播,奉化人将一整套顺应时序,专业细致的有机雷笋的科学栽种模式整理出来。并在当地流行开来寒冷时,竹林会盖上一层厚度二十厘米以上的稻谷外壳,砻糠铺得越厚,来年春笋越容易冒出尖。而且这样栽种的砻糠雷笋,更容易攒足鲜甜汁水,一年更胜一年鲜。而光是奉化范围还是太大,更有山野气的雷笋还得往密林更深处,奉化雷笋核心产区溪口。一片片暗绿色的有机雷竹在早春里簇簇拔节。

惊蛰时节,春雨柔风中竹林萧萧,雷笋暗自生长。将可循环绿色发展概念深植心中的溪口人。挖笋时会轻戳慢刨。笋拔出后,还会再盖上砻糠,以保护竹根再生竹笋。破土而出的雷笋,尖端的笋箨是以天为单位迅速纤维化。一般出尖到食用只有仅仅十天,十天后清鲜的美味就会不可逆的变成参天竹子,给人们留下空馋的口水。迎接春天,按着奉化人的习惯一定得来一顿油焖雷笋。热油直煸到嫩笋表皮微皱焦黄。齿颊咬合那一刻,意料之外的清脆中。唇舌立马被咸香酱汁、春笋里涌现的鲜甜汁水包裹。正是所谓,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若想不俗与不瘦,餐餐笋煮肉。

此时,在上海的春天是一年比一年的冷。这种冷是带着湿度的冷。因为季节交接之间的雨水,随时随地说下雨就真的下起雨来了。几乎是外头春风一吹,感觉会冷到刺骨的感觉。而且老房子的保温效果与残旧的空调压缩机,基本上是需要用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够把房子温度提升起来。所以在冬天出门的高峰期时间,如果想要叫出租车更加是难上加难。出租车的老师傅经常说,上海的雨水就像三岁的小孩说哭就哭。这也成为了上海人的噩梦。很多上海人都讨厌下雨天。下雨天意味着降温与潮湿,晾在衣架上的衣物就会留下一股去不掉的霉味。身体比较虚的人们就会手脚冰凉。所以此时大多数的当地人就会选择喝汤取暖。

说到这里就难免会提起上海人最爱的腌笃鲜。其实腌笃鲜的原料很简单。肉类可以选择咸肉和鲜肉,排骨或金华火腿。如果想要更加丰盛的做法,可以在蔬菜的部分放葱、百叶结、蔬菜与适量的冬笋。下锅前,将笋剥开滚刀切块焯水去涩,捞出后过冷水备用。再把鲜肉和咸肉分别焯水断生,去除血沫杂质,洗净咸肉切成小块。咸肉和火腿冷水下锅,在大火的加持下荣获新生。料酒和生姜去除肉的土腥味,只保留肉的鲜味。再加上时令的嫩竹笋,口感爽脆甘甜。此时,需用文火慢煮上两三个小时即成。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等候。在这段冗长等候中渐渐的,从砂锅内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水汽从锅盖小孔里徐徐冒出,灶间仙雾缭绕。

一开锅,只见玉白的冬笋、翠绿的蔬菜、红白相间的咸肉济济一堂。腌笃鲜的完美在于,这一锅汤料能出奇制胜地相互渗透。肉吸饱了笋的鲜爽濯去油腻,笋则融和了肉的脂香。在湿冷的春天,喝下一碗热腾腾的腌笃鲜,瞬间觉得温暖了胃与身体。早春雷笋娇嫩清雅,居士文人吃的更雅。“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扫叶慢煨,甚鲜,南宋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如此诉说竹笋滋味。几百年后的明代,高濂再提“傍林鲜”,细说着“每于春中笋抽正肥,就彼竹下,扫叶煨笋至熟,刀戳剥食。竹林清味,鲜美无比。人世俗物,岂容此真味。”

杜甫不同,杜甫高呼着“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加入“腴鲜派”的阵营。春笋炖江鱼,鱼肉先煎后煨,一口鲜汤落了肚,任谁不呼出一句鲜上鲜。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一锅肉绵笋脆。滚烫香鲜的奶白汤头啜上一口,鲜中带香腴中见清,连莴苣和百叶结都吸收了肉与笋的鲜香。用上海人的话来说,鲜得来眉毛也要落脱勒。不得不佩服江南人给菜取名之玄妙,“腌笃鲜”全名无一字提到“笋”。聪明的明白人这就是上海人给予我的印象。

小龙虾 #  夏季 #

夜晚,静安寺附近的万航渡路依然是热闹非凡。原因是所有的人都在排队拿号等待吃海鲜。最主要的是吃小龙虾的季节到了,所有的人都想尝鲜。G先生总是嫌它麻烦所以不太爱吃。偶尔过节的时候,我就会下单小龙虾外卖与他一起品尝。平日里都不吃。吃小龙虾必须戴上塑料手套,剥壳的时候才会避免被划伤手指皮。因为塑料手套有点薄,所以多多少少是会有被刺痛的感觉。这真是一场痛并快乐的吃着小龙虾。这家餐厅是其中一家分行,一走进去越走越深入店里头。门口外摆着各式各样的海鲜菜单的图片。当然也有新鲜的海产摆放在柜台上面和塑料桶里任您挑选。在拿号等待的同时,服务员已经速速的把单子递给客人挑选自己想要吃的海产。所有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奔着小龙虾而去。我也是因为好奇就跟着朋友进去尝鲜。

从橱窗向内看去,餐厅里红彤彤一片,桌上的虾壳不知不觉间垒成了小山丘。山丘的背后是一个个匍匐其中,享受鲜美滋味的食客们。他们戴着塑料手套,双手在桌前忙碌的大快朵颐。有些身手不凡的老司机,他们懂得掐住虾尾中段,从虾尾开始剥起,虾肉整个儿被抽出来。他们拿着完整的虾肉,吮吸一口汤汁后,再把它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小龙虾的肉质口感弹牙,鲜美的肉汁充盈了整个口腔。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新手乍到的人来说,虽然吃到嘴里的虾肉不够完整。酱料大概率会沾到嘴上,油渍也会溅到塑料围裙上。但在朋友面前,再狼狈的吃相都不会被嫌弃。大家更在意的是,可以一起围坐在桌边,毫无顾忌地一边吃小龙虾,一边说笑的轻松氛围。

虽然,大伙儿都跟风的跑到寿宁路上去吃小龙虾。我依然觉得每一家都有各自的风采,不能唯独一家独领风骚。但,能够保持不变的做菜水平的餐馆并不多,所以说到吃还是凭感觉。普通老百姓只知道这家如果做得不合自己的口味,那就找下一家吃。特别是过节期间,千万别糟蹋了自己的金钱。因为大多数在这个时候,大厨都请假过年去。如果想要吃到好吃的菜肴又不想自己下厨,就必须舍得花钱叫一家好一点的餐厅。至少厨师的水平比较稳定一些。小龙虾的做法也分很多种口味,有蒜香、香辣、清蒸、十三香。有人喜欢清淡,而也有人偏向重口味。洗净吐完泥的小龙虾与葱姜蒜以及各调料进行煸炒。待到香气爆出,便与汤汁同煮。锅中的小龙虾在火舌的伺候下,色泽愈发红润,汤汁和虾体相映交融。最后诞出一股征服感十足的热辣之味。

晚清时候,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南不识盩厔,北不识盱眙。意思就是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存在文化差异。因而南方人不认识北方的地名,北方人不认识南方的地名,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但直到今天,不仅仅是北方人,许多南方人也不能准确念出“盱眙”二字,或念错成“yú tái”或读作了“xū yú”,而它正确的读法应该是“xū yí”。“张目为盱,直视为眙”,盱眙境内有山,可登高望远,便由此得名。但即便常常被念错,只要说起小龙虾,盱眙小龙虾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年夏季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这座城市的故事离不开小龙虾,但也不止于此。


小龙虾的季节大概是从三月中旬到七月底结束。只是三月中旬的小龙虾肉质还不怎么丰满。到了五月份的时候,小龙虾的肉质是最肥美的时刻。不过,具体的时间还会受到气温、水温、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学名叫Procambarus Clarkii。这是一种如假包换的淡水虾,根本不是虫子。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分类学上它们都是“十足目”。龙虾是龙虾科、正螯虾科或拟螯虾科。而我们吃的小龙虾则是蝲蛄科。所以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它被直接称为“蝲蛄”。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当于人和猴子的关系,都是一个“目”,但不是一个“科”。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所以又叫美国螯虾。原生地在墨西哥湾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带,所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虾。它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其实中国有四种原生态的正宗小龙虾,它们是东北黑螯虾、南京黑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黑螯虾。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外来品种,原产美国的克氏原螯虾和原产大洋洲的红螯螯虾。只不过克氏原螯虾技高一筹。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成为最著名的小龙虾。小龙虾是杂食动物。主要的食物是水底的有机质,水草、藻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当然它也吃小鱼、小虾、贝类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饱的时候同类相残。正因为它食性杂,所以生命力很强,能在污染水体生存。小龙虾最初的作用,是水质改良的“清道夫”,其食用和学科研究历史则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开始。

盱眙县,位于淮安西南部,洪泽湖南岸。但很多人好奇盱眙的小龙虾为什么那么出名呢?盱眙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千里淮河在这里与洪泽湖交汇。受湖水顶托作用,形成了数十万亩滩涂湿地。因此,适应龙虾生长的水草、藻类品种,数量相比其他水域更为丰富。不过真正让盱眙小龙虾走上全国食客饭桌的,则是因为当地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烹饪口味“十三香”。许建忠是“十三香”的创始人。一九九三年他带着儿子从徐州来到盱眙,在盱眙山城市场开起一间“老许调料行”的门面。许建忠略通医理,家中世代做南北货生意。于是根据山东卤菜的“八大味”和传统五香粉的特点,调配出一款十三香调料。正巧,有一名叫王学礼的当地人在附近开了一间三元饭店。听说了十三香后,觉得可以其作为调料引入龙虾制作中。于是找到许建忠购买了一批十三香。没有想到试验的效果很好,三元饭店名声大噪。附近的城市食客都慕名而来。很快在南京四牌楼又开起了分店,许建忠龙虾调料的名声也随着三元饭店传播开来。

“十三香”中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十几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这样烧制出来的小龙虾,不但鲜香中带有淡淡的回甘,还有一股让人欲罢不能的草药香。如今,盱眙小龙虾的吃法更加丰富多彩,有麻辣、蒜蓉、清水、金沙(咸蛋黄)、椒盐、冰镇等等多种口味。据了解,盱眙总人口八十万人中,有近十五万人从事与小龙虾有关的产业。小龙虾养殖面积有八十多万亩,年产量近十万吨。懂行的人不必多言,十分清楚若来此地,必须得吃上一顿十三香小龙虾,否则将抱憾而归。这些十三香中草药物,不是超市里售卖的成品调料。而是十三种及以上的中草药物。

小龙虾长着厚厚的硬壳,想要快速剥壳,更好的品尝其风味,需要的是一点时间与耐心。能成为餐桌上的社交利器,小龙虾除了吃法上的先天优势外,口味自然是够劲的。毕竟,想要征服挑剔的国人的味蕾,没点儿看家本领,是上不得台面的。身边这一位女友也是对于吃方面要求特别高。这也让我发现,在国内能够约出来一起吃小龙虾的朋友,交情就是不一般。在魔都里,没有利益的约饭,如今是少之又少。三观一致的朋友三根手指都能够数完。我们就这样品尝着小龙虾,一边聊到深夜。我们两的友情是从小龙虾开始,也在麻辣火锅中结束。夜晚无论洗了多少次双手,指甲逢内仍然余留着十三香的味道。床上的G先生已经进入梦乡。而我也跟着卸完妆之后开始休息。

 

大闸蟹/秋季

二零一四年的十月份,正好是吃大闸蟹的季节。在超市里看了几次这些大闸蟹,完全鼓动不起来我购买的欲望。许多次G先生一直鼓励我买回家尝一尝,我都拒绝了。阳澄湖东依上海,上海人吃阳澄湖大闸蟹特别方便。要不是G先生的提醒,或许有一天我们离开了上海,就没有机会品尝了。此时此刻,应该把握住机会。终于在今年峰儿的同学的父亲,有客户送了太多的螃蟹给他们。所以他们把这些螃蟹送给了我们与西班牙太太两家人品尝。螃蟹的种类繁多,第一次尝试吃大闸蟹的情况,我们两挖了几分钟。G先生问,尼欧,我们到底是在吃什么呢?我回答,蟹肉啊!G先生再问,但是,我挖来挖去,只有那两口蛋黄。真正的螃蟹不是肉多好吃的吗?我好奇的发短信问了在家乡的妹妹。原来当地人喜欢吃大闸蟹,只为了吃螃蟹的蛋黄。蟹黄就是一整只大闸蟹里的精华。而且,市场上所售卖的蟹黄价格一点也不便宜。

后来我到度娘搜寻查看了一下,原来大闸蟹真的身上没有几两肉,难道是珍贵在肉少?为此,我还特意购买了三套吃螃蟹的餐具。看来是我们两孤陋寡闻,此时我们两面对面无奈的笑了出来。古言有道“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文人骚客对螃蟹的此等推崇,其中蕴含的岂非留在唇齿间的蟹味而已,更多的是难以复制的雅致情怀。中国人吃螃蟹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全国最爱吃蟹的无疑是江浙沪一带,即历史上的“江南”,而大闸蟹最著名的产地昆山阳澄湖和崇明岛,也都地处长江三角洲。这两地的共同特征就是势洼在历史上曾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水乡泽国。“大闸蟹”的“闸”字,指的是蟹簖,“簖”是古代江海一带主要的捕捉鱼蟹的渔具,原本叫“沪”,上海正是因原本水乡滨海多用这类渔具才得此别称。

明清时苏州、松江一带成为淡水蟹的最知名产区,是与其水乡湖田开发、稻作农业发展、以及当地的文化经济地位分不开的。现在以阳澄湖大闸蟹和崇明蟹为尊的观念,源于在上海一八四三年开埠之后的经济兴盛分不开的。在爱吃蟹的上海人推动下,供应上海市场的阳澄湖大闸蟹和崇明清水蟹,其名声逐渐盖过了之前盛行于苏州的太湖蟹、杭州的嘉兴南湖大蟹和天津的胜芳蟹。一种食物的价值是相对的,其何以被视为名贵,往往取决于文化。正如中国人推崇的海参与鲍鱼,在西欧市场上却是无人问津的廉价海产。每当G先生在餐厅里翻开菜单的时候,都非常惊讶于这些食材的价位。而我也开始给他解释这些饮食文化的来源与缘故。或许这一些被老前辈们视为珍贵的食材,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演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食物。每当过节的时候,母亲与父亲都会办年货。海参与鲍鱼似乎也成为了桌上必有的食材。

大闸蟹生于咸水,长于淡水,族谱上是河蟹大家族的一员,作风却和同胞们极其迥异,它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每当在淡水中发育完全之后,仍要不远千里奔袭回河海交界的水域、完成繁衍。俗话说“一两蟹,八两汗”,自打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大闸蟹逐渐从天然捕捞转为人工养殖,蟹好不好,其实不看籍贯,而是看养殖中是否科学用心。即便是知名度不如阳澄湖的产区们,这些年也都发展出了各自的口味骄傲,膏肥肉满的极致体验并不是只有阳澄蟹能给。中国人对蟹有着特殊感情,每年秋季渔民们从大湖中将蟹捞起收网,蟹肉、蟹膏、蟹黄各成一味,撩拨着人们的食欲。中国每逢秋天,正值阳澄湖及周边湖区菊黄蟹肥,每每是饕客进食大闸蟹的季节。由于大闸蟹这种季节性水产,含有丰富的蟹黄、蟹膏,深受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回溯这几千年的吃蟹史,蟹八件把婉约派吃蟹推向高潮,八件器具敲敲打打,钳、锤、铲、匙剪剪钎钎。一只只螃蟹就这样被抑扬顿挫的吃进了肚。牢记心、胃、肠、腮四不吃,剩下的就连条小细腿都不会错过。

九月,正是吃蟹的好时节了。蟹属寒性,食补上有袪热消燥的疗效,而其最为肥美的月份,对应二十四食经中的秋分节气,正是秋燥之时。一同此时盛产的秋梨与柚子等食物,大都有养阴促食的功用,恰好解了当下的燥热,如对症下药。在食物最美好的时刻品尝它,不仅是味觉的体验,更是自然法则蓦地惊现的馈赠。初秋是淡水蟹的繁殖期,肚满肠肥,是蟹等候一岁的黄金时代。在此海蟹就显得太过寡淡了,略逊淡水蟹肚子里的那份优柔寡断,说到底,蟹黄蟹膏才是蟹的灵魂。根据中医的说法,大毛蟹的肉是冷的阴,因此不应该与莲藕、竹笋、苦瓜或柚子等其他冷食物搭配,也不应该与柿子一起吃,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的组合。毛茸茸的螃蟹几乎总是与黄酒或姜茶一起食用。这两种食物都是温暖的食物,肉通常蘸着醋、姜丝、红糖和酱油制成的酱汁中。

在中国决定这种文化趣味的,是社会主导的文人阶层。而大闸蟹之所以被推崇,无疑与这些南方文人的口味和不断宣扬密不可分。在食蟹上也是如此。海蟹因其难得,在上古或为名贵,但稻田里的螃蟹实甚常见,它之所以被称颂为一种珍贵的食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文人的趣味。在这种文人饮食趣味的推动下,河蟹这种原本为贱物的食材越来越被视为天下美味,价格也越来越贵。按《红楼梦》第三十八、三十九回的描写,一餐讲究的螃蟹宴,三大篓七八十斤。刘姥姥估算搭上其它酒肉,“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虽然,对于中国历史故事只懂皮毛的自己。但,也因为爱看红楼梦的故事,重复看了两次电视剧。因此,对于刘姥姥这一幕,印象特别深刻。

人们吃一种食物,其实吃的从来都是一种文化。这种情趣,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的风流韵事。秋深、菊瘦、蟹肥,于是,持螯赏菊,饮酒作乐,成了别的季节所没有的一种优雅享受。“无酒不欢,无蟹不宴”不仅被江南民众所熟知,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大闸蟹也成为中秋餐桌上的必备珍馐。

小笼包 #  冬季 #

到了上海肯定要尝一尝当地的小笼包。吃过几家老字号餐厅。峰儿始终喜欢DTF家的小笼包。每一次一提到周末我们一起去吃小笼包,他就特别兴奋。而对于我来说是有一点吃腻了。而我自己更加喜欢吃DHC家的锅贴与葱油饼。峰儿喜欢小笼包的皮与汤汁。对许多上海人而言,开启美好的一天,就要从吃早饭开始。说到吃就数也数不完。有油条、葱油饼、生煎、小笼包、豆浆、生煎包、粢饭、鸡蛋饼。唯独对于小笼包的喜爱,上海人是忠实的粉丝。上海市里几乎每条街都会有卖小笼包的店铺。大到米其林餐厅,小到只有几平米的作坊。说起“小笼包”的发家史,可以从北宋京都汴梁寻找源头,开封有一种唤作“灌汤小笼包”的吃食颇受百姓欢迎。到了靖康之变,赵宋君臣南渡,偏都临安,小笼包也顺黄河而下,传至江浙一带,衍生出上海南翔小笼包、常州蟹粉小笼包、无锡小笼包等,统称南派小笼包。

从皮到馅,小笼包身上都是宝。小笼包皮薄馅多,刚蒸好的一屉小笼包被端上桌,热气腾腾。袅娜的蒸汽中,那薄如蝉翼的皮包裹着蓄势待发的汁水,仿佛就要破皮而出,却又被牢牢锁住。刚刚出炉的小笼体态饱满,颜色通透,随着汁水的晃动而手舞足蹈,好在底盘稳当。小笼包头部的那一圈圈褶皱如同紧箍咒,不仅镇住了小笼包的形态,也牢牢锁住了汤汁。心急的人也就吃不了小笼包。峰儿小时候吃小笼包,傻乎乎地整个放入口中。急得他立刻把小笼包吐回碗里。不仅品尝不到味道,还被汤汁烫到了嘴皮。G先生第一次吃的时候,也把汤汁喷溅到衣服上。后来,峰儿索性把小笼包放进小碗里把皮戳破。然后,先吃皮,再吃肉馅。最后,把剩余的汤汁放进光面里拌着吃。传统的吃法当然不是如此。从小峰儿就习惯把主食留到最后才吃。

其实,小笼包正确的吃法是先把它放进勺子里,用牙齿咬一个小口,鲜嫩的汤汁就会像一条小溪一样流出来。此时,慢慢扬起勺子,让汤汁尽量保留在皮子里。因为吸汤汁才是吃小笼包的精髓。轻轻吹几下让空气冷却汤汁的热度,然后慢慢地吸上汤汁。汤汁成就了小笼包的灵魂。这口原汁原味的鲜味,是肉与调料完美融合的化学反应,简单的食材也能缔造出高端的口味。嗦完了汤汁,再品尝馅。对于上海人来说,醋是必不可少的蘸料,蘸了醋的小笼包吃起来更有层次感。这些都是喜欢蘸醋吃小笼包的上海小伙伴们的感言。而对于不喜欢吃醋的峰儿与我,还是回归了原汁原味的吃法。

要说上海哪里的小笼包最好吃?那还要数弄堂深处的小作坊。早期的这些作坊,都是开在弄堂深处。这些店家为了省钱,就在自家门口摆起了摊。撑把伞放几张塑料桌椅,就搭出了一个简易店面。上海人讲究精致,吃小笼包也是要有仪式感的。一屉小笼包、一双筷子、一个勺子、一个小碟、一壶醋、一打纸巾,缺一不可。在弄堂里,经常可以看见那些爷叔,顶着个大背头穿着衬衫,在小店里吃小笼包。这些爷叔最厉害的就是吹牛,从时事政治到婚嫁丧娶,没有一样不精通。周围坐的都是邻里街坊,大家一唱一和好不热闹。吃小笼包对这些上海爷叔来说,吸取的是汤汁,吐纳的却是一个人情世故。在小弄堂里吃小笼包,实际上吃的是人情味。

记得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友,嘴里经常感叹着时光飞逝。童年时候的石库门生活方式,如今也回不去了。因为人长大了以后,生活中所面对的改变,就必须为此而做出妥协与改变。所有的路边摊也没了。年轻人喜欢的轻声细说淡淡的笑声,取代了当日的高谈阔论与闹哄哄的人情味。邻居之间的礼尚往来也少有。一大锅的馄饨汤与邻里之间的分享也逐渐的消失了。

制作小笼包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堪称精细,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考究。如果说小笼包的馅胜在食材的叠加组合,那么皮的制作则胜在古法手艺。小笼包的皮最普世的做法,就是将高筋面粉和温水进行搅拌。搓揉成絮状后继续加温水。劲道的皮往往需要时间和力量的揉搓。以上步骤反复几次,面团的表面会泛起一层油光。此时盖上一层湿布进行醒面,十分钟之后继续和面。搓与揉的力量让面团里的分子结构更加牢固。揉面人将心血赋予面团,使皮的表面更加有张力和韧劲。

肉皮是制作小笼包的灵魂原料。将买来的肉皮煮上几小时,然后捞出,汤汁倒入碗中冷藏形成皮冻。这是让小笼包出汤汁的关键步骤。馅料的选取一定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各种佐料的帮助下,猪肉才能释放出了它特有的浓香。葱姜花椒在沸水中浸泡后放凉,花椒水倒入肉馅中顺时针搅拌。接着放入调料,生抽、鸡精、豆瓣酱、五香粉和油,一起拌匀。馅料都是家常,但过程却是复杂而精细。接下来就是包馅。每个面团切成二十五克小剂子,将馅料包入。小笼包的收口是很有讲究的,褶子越多工艺越深。一手托皮,另一手收口。一拉、一捏、一转,皮在右手拇指和食指的作用下形成褶皱。这些褶皱整齐地排列间隔均匀,成为了餐桌上的艺术品。据说,每个包子都有十四个褶子。最后将小笼包放入蒸格,十分钟后就大功告成。峰儿最喜欢站在餐厅门外的玻璃窗,观望师傅们在准备小笼包的过程。一看就是长久的不想离开。

每一回我们搬家离开上海之后,就是寻找小笼包的旅途要开启了。每一个国家的当地华侨,制做小笼包的口味不一样。特别是在旧金山的时候,一些中式餐厅里售卖的小笼包,包裹在里面的汤汁酒味特别浓厚。一种美食,掀起一座城市的盖头。随着美食工艺的改进,小笼包的馅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一张皮就能够包出各种花样。除了传统的猪肉馅,最受欢迎的就是蟹粉小笼包。金黄高贵的蟹粉嵌入猪肉中,一口咬下蟹油四溢齿颊留香。猪肉的咸鲜紧随其后,配上口中残存的蟹油,层次感特别丰富。当然还有猪肉马蹄、猪肉荠菜、鲜虾小笼包等。甚至是在皮上弄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些海派口味的小笼包,在竞争激烈的上海留存了一线生机。但是品尝过各式饕鬄盛宴后,最怀念的还是那口传统的鲜肉小笼包。

修改了N次,不满意了N次。最终还是必须面对,不能再拖延下去给自己找理由。这一次所细写的一切,都是关于在上海居住期间,所经历过与品尝到中国美食的点点滴滴。当然,品尝过的美食不仅此而已。特别是当我们三番四次的要求服务员,把凉菜加热的那一刹那。服务员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与中国友人一起聚餐,夹了一块卤鹅翅。虽然家里爷爷奶奶祖祖辈辈都是潮州人。过节祭祖的时候,餐桌上少不了有卤鹅。但,小时候的我并不爱吃肉。经常被母亲追着跑到厕所躲起来。此时的我头顶上千头万绪,从何吃起?后来悟出一个道理。啃的就是骨头的滋味。但,我还是静悄悄的把整块卤鹅翅,递给了坐在我旁边的女友。对于爱吃的小伙伴来说,太辜负美食了。虽然有一些美食在品尝当中闹出了不少尴尬的笑话。但,此生也不枉此行。所有的美食都是尊贵的过客,却深深的烙在我们的心里。

P.S:所有版权归于本人。若有抄袭必定以法律追究。如果不是简书官方专题社区,请勿随意转载。谢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3,81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62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14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52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2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3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6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5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13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01评论 2 30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277评论 1 32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59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28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6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43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0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15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