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团队实施看板方法已经两年多了,第一次参加看板培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最近重新阅读了《看板方法》一书,回想起我管理的外包组从团队初步成型,到冲突磨合,再到规范标准期,最终达到高效能团队,看板方法在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底什么是看板方法呢?看板方法是基于拉动模式来驱动工作中的价值流动并将其可视化,并对工作过程持续优化,其精髓是改善。看板不是一种方法学,也不是一种项目管理方法,而是对已有的工作进行逐步改善的工具。看板方法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看板让过程可预测,真实反映实际的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改进,最终引起组织文化的精益改造。
我们经历了看板1.0(工作可视化)、看板2.0(过程可视化),在这个过程中看板和工作相辅相成,看板跟随我们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流程不断更新迭代,工作也随着看板的实施越来越体现价值,我们的软件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看板能迅速暴露我们工作中那些影响效能的问题,并能调动团队内所有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关注该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看板方法有效的提升团队效能呢?
首先,我们在构建看板的时候先围绕看板的5项特性来进行建模。这5项核心特性是:
1.可视化工作流程
2.限制进行中的工作(WIP)
3.度量和管理流动
4.明确过程策略
5.使用模型来识别改进机会
每日站会
1、昨天完成了哪些工作?
2、今天准备完成哪些工作?
3、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阻碍?
关注价值流动:从价值流的最右边开始逐个往左看。
关注问题和风险:看板上每个人任务大家都能看得到,重点讲当前工作的问题和风险。
关注在制品数量(WIP):
看板的核心在于限制工作项数量,每日站立会议关注每个人工作项是否有积压或者空闲的情况,让每个人有合适的工作量,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WIP(在制品数量):工作项。
Wait time(等待时间):排队等待的时间。
Cycle time(周期时间):生产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一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不包括等待时间)
Lead time(前置时间):体检平均耗时= Wait time(等待时间) + Cycle time(周期时间)
Throughout(吞吐量):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 = WIP / Lead time
累积流图:CFD(Cumulative Flow Diagram)
看板方法关注的是价值的流动效率,价值的流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需求卡片在各个队列中数量,把卡片从一个队列挪到下一队列,价值就流动了。
每天统计一下各个队列中卡片的数量,绘制出来,就形成了累积流图(横轴:日期,纵轴:卡片数量)。
两条线横向的距离代表Lead time(前置时间,从Analysis到Done的平均时间,平均交付周期),纵向距离代表WIP(在制品数量,所有在Analysis到Done之间的卡片数量)。
目前,我们使用看板还未记录相关数据,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能够通过相关数据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并非只有拥有最好的人才才能产出一流的成果,使用看板的高效能团队也能达到同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