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娟
你将那一曲阳关轻轻唱,望昭阳一步一天涯。
从此后,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苏武牧羊,犹有归来时。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月自空明水自流,恨思悠悠,愁泪千行。
都道“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岂知,汉宫秋月,诉不完的哀愁;琵琶滴血,弹不尽的相思。
雁过留声,你留下了美名,被人们千古传颂,你的悲苦却水过无恒,谁曾知晓?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八百年后,唐朝诗人戎昱终于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空有满朝文武,没一个能退得了番兵,竟要你这纤容玉貌去和亲!
大学之前,我对文成公主和王昭君充满了敬佩和羡慕。一个女人拥有了美貌、宠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永垂不朽的芳名,一生何求?突然某一天,我开始怀疑我一直以来接受的判断。
从小学开始,历史教科书上但凡提到王昭君、文成公主、解忧公主等人,只对其出嫁的盛大场面加以描述、对其功劳大费笔墨,并说和亲公主如何如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和单于的宠幸,并为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等等。
当时年幼,对书上的文字深信不疑。长大后才慢慢明白,和亲绝对不是什么幸福的事,不仅辛酸苦楚,而且道路凶险。要不皇帝为何不选自己的宝贝女儿去应了这上好的差事?皇帝舍不得自己的骨肉,随便找个宗室女或者宫女封为公主,远嫁异邦,实质上就是自己征服不了别人,嫁个女人过去当补偿,充当间谍也是人质。
诗人戎昱一语刺破那层包裹在和亲表面的光鲜外衣,撕开黑暗野蛮的原始面目。历史上不乏和亲公主被虐待甚至被杀之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因为和亲匈奴名垂千古,她在匈奴的生活也被记载成被两任单于宠幸、尊贵无比。后世史学家大多对王昭君的大义和亲及其对汉朝的贡献赞不绝口,并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其实不然。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今日去紫台,何日是归期?
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昭君怨,怨了一生,等待了一声,无奈了一生。
身居汉宫时,王昭君是一个平凡的宫女;和亲匈奴后,她保边疆毫不逊色于汉武帝的几十万大军。她对中华民族的功劳可与名将卫青、霍去病相比。
王昭君出生于湖北秭归,这里也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虽不是什么大户家庭,但父母兄嫂对她都非常宠爱。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的王昭君不用下田劳作,只是在家学习琴棋书画。不久,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16岁的王昭君入选。其父认为“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想留爱女在身边,无奈圣命难违,王昭君只得作别宠爱自己的父母兄嫂,西去长安。
汉宫庭院深几许?落叶琵琶梧桐雨。好色的汉元帝后宫佳丽太多,无法一一过目,只得令画家将后宫女子的画像画出来,他根据画像选取美貌的女子临幸。后宫嫔妃争相贿赂画师,唯有她不为所动。在汉宫苦等三年,她始终没有见到皇帝的面。原以为自己会在寂寞和等待中老死汉宫,但是,呼韩邪单于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他向汉元帝提出和亲的要求。
自汉武帝之后,汉强匈奴弱,汉元帝不必选个公主和亲,正好后宫有那么多不中用的宫女,汉元帝就想找个宫女随便打发一下呼韩邪单于。宫女们有如生活在一个囚笼里,个个都想逃出宫去,但是一听是遥远的漠北,都没有了兴趣。唯有王昭君自动请缨,甘愿赴匈奴和亲。临行,元帝召见,惊呼花容月貌,预留之,又恐失信于呼韩邪单于,懊悔不已。
汉元帝封王昭君为公主,陪嫁的物品不计其数,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各种农作物种子、耕作技术、各方面的专家等随着浩瀚的送亲车队的前拥后簇,元帝亲自送行出长安十余里。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古人折杨柳送别,过了玉门关,就再无汉家杨柳,只剩胡地羌笛。
正所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路不停往西往北,西出长安无故人。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穿沙漠,一路历经波折颠簸,从春天走到秋天,塞外枯草连天,冬天沙尘滚滚、寒风萧萧,曾无数次在留恋、迷茫中回头,长安在何处?故乡又在何处?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心肺;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拨动琴弦,奏起凄切悲壮的离别之曲,人们听了都忍不住流泪,就连南飞的大雁也为之动容,纷纷落下聆听。王昭君心里明白,她赌的是一辈子。如果留在汉宫,如果一辈子也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她将一辈子是一个寂寞可怜的宫女,说不定还要陪葬;而离开了汉宫,至少给了自己一个希望。事实证明,她的考虑是对的,汉元帝在她抵达匈奴三个月后去世。
呼韩邪单于对这个来自东方文明大国的端庄淑女无比宠爱,和那些匈奴女子比起来,她知书达理、温柔娴淑、才情并茂。她很快被封为匈奴的阏氏,身份的改变并不能使他高兴起来,思乡之情愈来愈浓。自幼长在三峡,秀丽山水养育了她水一样的肌肤、花一样的娇容,漠北严寒、雪花漫天、寒风凛冽,她怎么经得起恶劣气候的摧残?匈奴人饮食中以酒肉为主,一个清秀女子,怎么能容忍这样野蛮的宰杀动物;一路上虽然学习了一些匈奴语言,可是用匈奴语却不能够对着琵琶歌唱;单于虽然对她宠爱有加,百般迁就,但是毕竟他不懂琴棋书画、不吟诗作赋、也不够斯文儒雅,他并不是她梦里的真命天子;况且单于年迈,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和爱好。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没有江南秀色、没有繁华长安、没有故交知己、连熟悉的语言都听不到。活着,却偏似与世隔绝一般孤寂。
她是单于的妻子,那是一种政治使命,是大汉朝对她的重托,她不能辜负大汉,不能使自己的父母亲人受到牵连,她只能做一个合格的阏氏,并尽量化解矛盾,使汉朝边疆得以安宁。
两年后,呼韩邪单于逝世,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王昭君需嫁给继承单于位的呼韩邪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在她看来,这无异于乱伦,是莫大的耻辱。看着襁褓中的儿子,她多么舍不得留下孩子,但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要回家。她多想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紫台稍嫌远,关山更无极,她真的后悔自己当初的鲁莽逞强。“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这两年的匈奴生活已经使她从一个青春少女变成了一个幽怨凄凉的妇人,她提起笔,奋笔疾书,向汉元帝哀诉: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的妾,以为可把身心献给陛下,死后也会留下我的芳名。却不料遭到画师毛延寿的报复,迫不得已远嫁到异国匈奴。我真心实意地想以身报答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只可惜匈奴国内的人事变化难以预料,单于去世,我只能靠卑贱的女工手艺消磨时光,南望汉朝的边关,也只是徒增悲伤罢了。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母和兄弟,只能盼望陛下多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
王昭君言辞凄切,请求皇帝允许她回到汉朝。但长安和大漠天南地北太遥远,王昭君不知道这个时候汉元帝已经去世,即位的是汉成帝。人走茶凉,如果是汉元帝在位,也许会念及旧情和她的美貌,派使者接她回汉朝。但是汉成帝敕令让她顾全大局,从胡俗,王昭君逼不得已,嫁给复株累单于为阏氏。
新单于虽然对她也是十分宠爱,但是毕竟碍于礼制,王昭君心里不能接受丈夫的儿子现在成为自己的丈夫,她心里无数次的挣扎、痛苦,可是依然无法挣脱。
王昭君与雕陶莫皋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并与他育有两女。这次,她不再上书汉朝请返,她明白这辈子她都不可能再回汉朝了。没有了婚姻的束缚,她所有的身心都投在周旋和化解匈奴王庭和汉朝的矛盾中。
塞外多飘零,梦里回汉宫。妾为汉家人,定当保家国。
塞外依然四季严寒,她只能学着慢慢习惯。胡笳悲鸣、异邦风月,她对汉朝、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浓,漫天风烟、黄沙滚滚,只有那只琵琶是她的朋友,弹不尽凄楚哀凉,唱不尽辛酸惆怅,写不尽相思忧伤。她日日南忘,故国家乡,远在万里之外。
汉使却回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日夜无望的等待和无奈之下,王昭君写下了这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一日日,一年年,虽然寂寞,虽然凄苦,一想到大汉,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兄弟来匈奴省亲,历尽千辛万苦,只为见妹妹一面,见时泣不成声,别时肝肠寸断。塞外的风雪带走了她美丽的容颜,对家乡和汉朝的思念摧毁了她的身体,她日益老去。王莽篡权,边境烽烟四起,她历尽艰辛换来的两朝半个世纪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她在哀怨绝望中死去。终于不用日日对着南方翘望等待,终于不用夜夜泪湿琵琶。背靠大青山,前依黄河水,她将永远守护着大汉疆土,朝着汉朝所在的方向守望。日夜奔腾的黄河水会带她回到那个永恒的地方。
入秋后,塞外草色尽黄,惟王昭君墓上青葱一片,她的一片丹心,她对故国的渴望,如青冢一般永不凋零。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
古典历史散文《倾国倾城》是一个系列,主要写作对象为历史上那些被记载的女人,作者将在简书上持续更新,喜欢的朋友可多关注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