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闲来阅读,读未多久疲惫闭眼,午休时间就糊涂过去。
再醒来时周遭依旧寂静,手指划拉曾经手机里下载却未读的书籍,鲁迅的《华盖集》,成为今日中午剩下时光的消遣。
只读完题记、《北京通信》与《并非闲话》。
其中有关鲁迅对人心公平,写作缘由与青年生存等方面的见解与辩驳,事出当时的一些政治运动与立场不同的文人批评家之间理念的针锋相对。
如今这些事件已然载入史册,我们尚未经历,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也不愿就此评议。只是一些文章中的观点,可以暂且脱离背景而理解思想,也是一样对自己受用的。
其一,“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想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反抗他,扑灭他!”
生活如果遵循生存与温饱这前二者目标,一不留神就可能成为温水煮青蛙的状态,被囿于暂且的安稳中而渐渐流失了闯荡或积极的向上之心。
即便在小范围内会因为一些荣辱而争,譬如想比工作竞争对象做得更好或更得领导偏爱,久而久之反倒失去本心,计较于工作之余的一些细枝末节中。
于是乎,发展是生存与温饱前提下的生活意义。
走不过水阔山高,也总得给自己心里一点真实可行的盼头。
有了盼头之后,却不意味着你异于他人又身存资本,这不过也只是你站在发展的大门口时,手里所持有的那张入场券。
于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仍是需献出精力的求索之路。
因此,为防断章取义或他人曲解,鲁迅为他所订立的目标又附了几个条件。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其中谈到苟活时说,中国人中生存,却也有些曲解。
譬如北京的第一监狱,一日三餐可饱,又无强盗来袭,禁卒管辖也再无犯罪,构造又坚固无倒塌之虞。
这似乎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却偏偏有一件事不遂心愿,那就是,失去自由。
古人重土安迁,或多或少思维理念里都教育大家,不要动。
正如鲁迅所言,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
但人非草木泥石,如果一样,最怕的结果不过是退步,人是很少能真正保持平衡的,不进则退像是打破能量守恒,你只有前进或是倒退,想保持永恒的现状,何尝也不是另一种意义的退步。
曾经记录过一些读书笔记,记载下来的知识在近段时间内因为记忆而有所受用,但久而久之的放弃回顾与拒绝继续更新,到头来的我,似乎又走到了提笔语塞的地步,没有词语砖块的垒砌,思维就是一滩烂土泥泞,扶也扶不上墙。
因此要发展,就得使自己保持活力永远折腾自己,以向上的姿态尊重自己还能拥有的相对自由,这也是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再说其二,“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什么,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鲁迅将这些他所写下的东西,说成是“我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这首先是之于他一人的首要意义,其次,他却也不会拒绝“如果有我所喜欢的人愿意看,称赞好,我终于是欢喜的”。
好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写下的东西都到了敝帚自珍的地步。不介意外人的忽视,却也珍惜零星片语的勉励。
这不过是抵达心灵的路程,我与你相通之时,哪怕通篇结构杂乱,但只不过只言片语间,各自都难免在阅读时因为认可而心领神会般地点个头或是定睛多看几秒。
写作是孤独且个人的开始,但最终输出将属于一部分相似的人。
有朋友对于日更公众号仍有些畏惧,好似每日将身体掏空而没有安全之感。
而如今看来,强行使自己如此,也是因不如将每日尚且闲赋的时间,换做一些系统的组成,让文字成诗成章,留下不会遗失的每一片刻的内心世界。
如今,不再轻易谈什么自由,因为已知世道艰辛,所有事物都难免是相对而言,于是再谈心中还有的自由世界,也不过是,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
最后,谨记发展,不忘自由,且努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