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 一般指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
长期以来,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牵动着中国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高考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
笔者作为毕业十几年的过来人,在看到炒作高考状元的新闻报到时,总会狠狠的抽上一只烟,然后猛地吐一口唾沫:这些状元关我屁事?但作为家长,我也想自己的孩子几年后当上本地的高考状元,这种纠结的情感困扰着我的睡眠。于是,我莫名其妙的写了下面的文字。
当前,各省市的状元纷纷成了媒体的头条,产生状元的学校又多了一个招生炫耀的资本,培养状元的教师又多了一个引以自豪的桃李,产生状元的家庭又一次被各路媒体疯狂报道。答师谢恩,接受采访,戴花游行,企业奖励,按照这一套流程走出来的每年有数千人。中国大概有2856个县,每个县两个状元(文理科),也就说每年高考之后将会产生接近6000名状元。
这6000名涉世未深的小青年,一瞬间被全社会扔进了蜜罐,享受着来自各个方面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比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大、清华、人大、北师等成了这些状元们的多数选择。二个月后,他们会走进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期待着遇见更好的自己。但是,当这些应试教育培养的精英同时聚集在一起,零起点重新开始奋斗的时候,差距很快就出来了。有人说他们的智商都差不多,知识层次都差不多,自制能力都差不多,为啥还是有差距呢?
产生差距的其实不是智商,是社会的眼光。很多状元郎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但是在生活中确实白痴一个。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剥鸡蛋。这些同学命运其实是悲惨的,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温室中过于安逸,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一旦进入了相对自理的大学,他们就蒙圈了,迷路,被骗,挨饿,都是曾经发生的案例。
在笔者看来,高考状元只是一场考试的胜利者,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优越性,更不值得炫耀和炒作。他们和他们的同学一样,都是勤奋努力的学子,要说不同,可能他们的运气要稍微好一点。
“年年岁岁炒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但这几天打开电视和网络,各科高考状元仍然与往年一年不期邂逅。在一杆杆状元的大旗下,大张旗鼓宣传的多是其背后的学校或所在地区教育资源的优越性,如何改变不再热炒高考状元,需要的是斩断背后的利益链。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当下,我们除了玩命的宣扬高考状元,我们还能干什么呢?上线率、本科率、考上清华北大人数,这些指标成了高中招生的保证,我上学的时候,学校考出一名清华生,奖励教师20万,奖励学生5万。在金钱的诱惑下,培养个别状元郎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几年后,这些高考状元的命运绝对像电视剧那样精彩。卖猪肉的、收破烂的、外企上班的、自主创业的、留洋海外的。。。。我们能记住的也许只剩下三三两两,一旦状元的光环逝去,社会的冷暖,人心的不古,都是这些状元郎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我并不想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点评,因为在中国,太多的寒门学习需要高考这一龙门,跳出农门,走向财富自由。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自由的争取某一种权利。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高考是每一个考生的权利,高考状元说的俗一点,就是班级曾经的第一名,但绝对不是班里面最聪明的那一位。偶然的成功不值得夸大的炫耀,理性和未来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所有人的青春都是从高中开始的:军训、打架、暗恋、篮球、逃课、弹琴、上网、读小说、谈恋爱、荷尔蒙......如今毕业了,同宿舍的好兄弟或者好姐妹就要远离故乡,四处求学。不管你是不是高考状元,记得不要忽略高中同学三年的情分,这些情分远比状元郎那些所谓的虚荣要实在的多。
高考状元,应试教育的一种奇葩存在,但愿,不久的将来,这种奇葩不复存在。但是,我说的算吗?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