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站等公交车时,恰好遇到祖孙两人从身旁经过。奶奶大约六十多岁的模样,孩子则是三四岁的光景,女孩子边走边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长辫一抖一抖的,拉着奶奶的手使出全身的力气往后拽。奶奶的训斥,让我大致明白了事情原委:女孩在走路时看好了路旁的一个玩具,然后让奶奶给她买。奶奶以”以后让妈妈买”为由不给买,结果女孩一路缠一路哭,到最后干脆拽着奶奶走回去。但奶奶哄孩子:下周妈妈给买这个,奶奶再给买盒巧克力。然而女孩不为所动,最后干脆坐在地上,抱住奶奶的小腿不让走。
我正端量着,公交车来了,只好上车。却不知被抱住腿的奶奶如何应对,玩具到底没了没有。
女孩的表现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延迟满足使人为追求更大目标、获得更大享受、获得长远利益而克制自己欲望,放弃眼前诱惑,努力克服当前困难情境。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其终生的一种基本、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自信心,能更好应付挫折、压力和困难;追求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去实现长远、更有价值的目标。
但现在很多孩子缺乏这种能力,不愿等待,有了欲望就要即时得到满足,俗话说”等不得豆烂”,比如车站所见的女孩子。有的孩子等不到做完作业再看电视,便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作业效果必然不佳。不只孩子,现在很多大人也缺乏延迟满足能力:如虽知道健康身体重要,但做不到不抽烟、不酗酒、不暴食;想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每遇享乐,还是约束不了自己的行为。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其实,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透支未来。
这当然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对孩子要求即时满足时,本着不“有求必应”原则,“狠下心来”,培养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当然,家长可以采用一些柔和的方式,如通过玩捉迷藏或唱歌、捂住眼睛、拿他喜欢的玩具等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孩子暂时忘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实现自我控制,这是转移注意力或转移思想法。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是无益的。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是一生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