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书社19位书友,近日踏上了寻根中原访碑问古之旅。赴开封,古城开封,翰园碑林,从石鼓文到兰亭序,各种名碑名帖800多块,是一次书法史的梳理和回顾。虽说不是原碑,但胜在全。园内菊花节,一片灿烂,许部长作七律,汴梁吟。
菊花怒放到汴梁,
武将良臣满庭芳。
扬氏天波穆女帅,
岳飞枪刺小梁王。
包拯斩美慈心厚,
宋主轻勾瘦金香。
更叹八朝城几累,
清明河上古风扬。
访少林。嵩山少林,禅宗祖庭。延蔚法师在迎候,站在1500年银杏树下,法师把我们引到僻静的书法碑廊。原慈云寺旧址,保存着唐宋以来原始碑刻100多品。整个少林寺共有329品碑刻,其中北齐1通,唐代8通,宋代12通,金代7通,元代27通,明代119通,清代63通。塔林现在不允许进入,还保存有唐代至清代的砖石塔铭、塔额多达290多方。法师引导我们逐一讲解,看到北齐砖铭,赵孟頫,蔡京等书法原碑。最大的赵孟頫书裕公碑,董其昌书道公碑,文字清晰,保存完好,可以直接触摸。米芾手书“第一山”,气势磅礴。中原大地,仁厚之风,让书友感怀不已。许部长做五律,拜少林寺。
嵩山峰路远,
古刹晚钟闲。
百草皆习武,
千石俱悟禅。
如来佛掌妙,
罗汉铁拳玄。
功武少林冠,
圣名天下传。
问古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洛阳城南,开凿在伊河两岸长达1公里的山体崖壁。现存窟龛2345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题记和碑刻2870余块,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同为中国石刻艺术的三大宝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自北魏孝文帝年间开凿,经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前后400多年。主尊大卢舍那佛,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登上台阶,看到卢舍那佛,大家惊呼,简直太美了。尤为幸运的是,傍晚天色渐暗,一尊尊佛龛灯光缓缓亮起,大气磅礴,跨越千年的神圣之美扑面而来。
石窟拥有从北魏到清末的巨量佛教造像,其中唐代的卢舍那大佛最为神秘雄奇。站在伊河对岸,仰望卢舍那大佛,刹那间,我们似乎拥有了一种超越历史的奇妙心境。
千唐志斋博物馆——全国唯一墓志铭博物馆
若说河南墓志是全国之冠,那么洛阳墓志则是河南之冠。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是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9:00开门,书友8:45就到了门口。静静等待博物馆开门,静静地站在张钫书房“听香读书之室”前,百年石屋茂密发红的爬山虎的叶子透出阵阵新绿,晨光照耀下,闪烁璀璨的光,时光静止。张钫手书“谁非过客,花是主人”雍容拙朴,很符合戎马倥偬的军人气质,在场的人竟然肃穆。康有为为张钫题写“蛰庐”斋号,还为石屋写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张钫,于右任好友,同为辛亥革命元老,同好金石书画,他曾与至交好友于右任商定,所收魏志交予于氏收藏“魏志”归于,“唐志”归张。一千余方墓志被镶嵌在十五孔窟室的墙壁上,静静地守望着历史,守望着岁月。大唐风云、荣辱功过,王宫贵胄、名流处士,都随岁月吹散在天际。埋藏百年甚至千年的墓志铭,全部嵌入窑洞内壁,天井墙上。明明是沉睡了许久的石头,却分明涌动着历史浩瀚的波涛,翻卷着千百年前鲜活而真实的记忆;明明是纪念逝者的文字,那凹下的线条笔画却分明描画着各个朝代书法的博大美感。为书法艺术留下宝贵遗产,令人叹为观止,顶礼膜拜。正因为盛唐具有无限开阔的天地,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崇尚书法的风气。从千唐志斋这个书艺博览馆中不仅可以看到初唐秀美圆润、刚健婀娜的书风,更可看到盛唐洒脱流畅、生动妩媚、丰腴敦厚而浑圆奇倔的各种风格,劲力肃穆的篆书,丰满浅近的唐隶,奔放不羁的狂草,风流秀美的行草,以及循规蹈矩的楷书,或步晋法,或开新则。虽然这些不都是出自方家名手,但那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争妍局面,显示出那个时代书坛的光彩和风貌,更为难得,西晋的《裴祗墓志》迄今能见到的狄仁杰唯一手迹《相州剌史袁公瑜墓志铭》等,都是其中的稀世珍品。哪一方墓志的背后不是一个鲜活的灵魂,最终静静归于一隅,供后人静观膜拜,也是另一种静美。爱国民主人士张钫,静静守护着这毕生所爱,也是福气。
洛阳的历史长河,起始极为深邃遥远,彼时的历史全貌,至今仍是迷雾中的图景。伊水与洛水交汇,成就了最早的“中国”。就书法而言,孟津王铎故里、新安千唐志斋、偃师颜真卿墓。凤凰书社书友到访新安千唐志斋,观摩金石拓片,一路上,沾染着神都洛阳的王气,依傍着恢宏石经的一丝信念,聆听着造像题记的一缕梵音,捕捉着无名或有名的书者留下的一根根线条,回味着旅途中分享美食共叙友谊的幸福。不虚此行,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