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仓促读完整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章里面讲述的东京都内的那所 300 人的中学的改革成功案例。原文描述如下:
我向学校的教师们提出了以下 4 个方针:第一,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关于学生的坏话。第二,作为教学改革的具体指针,在所有教学时间内,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也要引入让学生活动的作业,引入小组的、合作的、相互交谈的活动,引入学生相互表现、交流的品评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动。也就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具体地落实。第三,设定每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进行教学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级大会或者学科组的会上进行教学事例研究。第四,为了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废除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把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议上讨论解决。
我想这所学校成功的背后原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一.尊重
记得有一句话,忘记是谁说了,只记得大致是这样的:“对待灵魂无限关爱,对待错误零度容忍。”教育是关乎灵魂的工作,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弗洛伊德说:“当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以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只有当学生的生命被关注、被赞赏,自己的声音被耐心、细致的倾听,人被尊重 ,内在需要被满足时,才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里面,才能进行良好品性的教育,那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包括那些染发一族,都是心灵、是人本身没被充分尊重后的变态反应。
再读这所中学改革成功的第一条:
第一,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关于学生的坏话。
接纳学生的缺点,不说学生的坏话,相信学生,克服消极情绪,营造积极的氛围。给学生安全、安定的空间,尤其是安全。
而课堂是学生获得尊重的主场所,在教室里,学生的任何发言和举动都是被尊重,被悦纳,学生在教室里是绝对的安全。写到这里,不禁问自己,我能做到么?尤其是面对学生捣蛋时。此时,我才理解什么叫 “ 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人获得尊严与信心,然后才可能接受课内外的道德教育。
但“尊重”不仅仅体现教师的对待其的态度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这是一种良性的教育循环。
所以尊重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获得自尊自信。
要想获得自尊自信,需通过学习。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阳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养成了探索求知的习惯,他就不再需要再去进行另外的形式上的“德育教育”,他的学习生活是幸福快乐的。
所以,理想课堂的第一要素是:尊重。
二.学习
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人获得尊严与信心。如何学习?
佐藤学的学习观被称为“对话教育学” 先回顾一下佐藤学提到的作为“学习”意义的“勉强”。
“勉强”就是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因而,把“勉强”说成是“偏重知识”是不对的,原因在于,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其知识便没有了意义联系,就不成其为知识了,而将之称为“信息”还正确一些。在“勉强”的过程中,“知识”被置换成了“信息”,具有意义结构的“经验”被置换成了仅是意味着个人自身活动的“体验”。把“勉强”转换成“学习”,无论在综合学习中还是在学科学习中,都应当成为一个核心的目标。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首要课题是组织“媒介化的活动”。“勉强”是通过坐在教室里的脑神经的活动来进行的。与此相反,学习则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触,进行“媒介化活动”而实现的。
当知识就是这种意义上完全的内在经验的创新的时候,获取知识就有三个途径:与物对话(探究、活动、实验……)、与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反省)。对话的结果是自己观点的改变,即知识的获取或更新。也就是东京中学改革成功的第二条:“引入小组的、合作的、相互交谈的活动,引入学生相互表现、交流的品评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动。也就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具体地落实。”
为什么三重对话是三位一体?是同时发生的意思么?如果勉强划分一下,就成了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但正如浪漫精确综合一样,是相互交叉的)独立自主探究,相互切磋纠正,返回自身使之清晰,但切记不能死搬,因为三阶段是相互渗透的,只是一个模型供理解而已,完成此一过程,个体获得一种澄明,这种对某事某物的澄明,就是学习 “知识”。
所以,理想课堂的核心要素是:学习知识(对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做的是倾听(应对)。
三.倾听
首先是教师的倾听。倾听学生的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教师会竭力倾听这种与教学不一致的声音,并作出积极应对。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量体裁衣,提供个体的帮助。教学活动从对应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个性的思考,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直抵知识的深处,形成“交响乐团”,但要避免主体性神话。
第二是学生的倾听。善于倾听的学生通常是善于学习的学生。在理想的课堂上,倾听比发言更重要。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才是应对,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应对(倾听同伴,向同伴学习),学生和物直接的应对“倾听事物”,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应对(倾听师生)。
只有倾听,才会形成“知识”上的串联,引发真正的思考,学习才能真正的发生。理想的课堂不是小手林立,而是每个学生都处在思考的状态,不放空,它是安静的倾听、认真的思考、是合作交流、是轻声讨论、是分享表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佐藤学说需要十个月的细致跟进。具体方法不做细谈,每个教室有自己的独特气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培养倾听的方式,或许也各不相同吧。
最后,这所中学成改革的第三四条:
“第三,设定每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进行教学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级大会或者学科组的会上进行教学事例研究。第四,为了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废除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把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议上讨论解决。”
这里不谈,那是校长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