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过去笔记,常常会佩服自己的激情和勇气。年轻就是任性,任性也是一种奢侈。对这记忆力甚是堪忧,关于过去真的已忘差不多,重拾过去便只好靠过去的烂笔头。对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除了对人物的敬佩后,对她的记忆力更是惊叹。若是让我5年后再来回忆此时发生的人事物,怕是绞尽脑汁都无法忆起。朋友说我写的游记巨细无遗,但我也只有此时能做到如此,便只好不惜笔墨,只望在未来的日子可以找到遗失的美好。
细看过去,尤其是那些字迹,不免发现内心的浮躁。字迹是能找到一些性情,见字如见人,这个说法我是赞同的,想必这也许是我为何喜欢写字的原因。就像练书法就是很好的修养。过去是锋芒的,但棱角太多,成长的收获是内心慢慢归于平静,脱离世事,开始向往“心素如简,人淡如菊”的情怀。更看重内心的充实大于外表的奢华。
只想做自己,心眼就变得太死。常常对不喜交谈的人不愿多说话。很想成为另一个自己,想得太多就变得里外不是人。好似一边在拾起信心,一边在丢弃勇气,大概这是常态也是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