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驻军治母丧之事暂且不提,就在刘邦攻占沛县成为沛公期间,在楚地会稽境内,项梁项籍叔侄俩杀死地方官起事,他们的手下集聚了八千子弟,横行于吴中(今苏州),势力不可小觑。
项梁本是楚国将军项燕之子,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项家世世代代为楚将,封地在项,所以他们就以项为姓。项梁之父项燕为秦将王翦所围,兵败自杀,楚国也随之灭亡。项梁遭此国难,又有父仇,常思报复。只因秦廷方盛,自己势力弱小,又无机会。
项梁曾遭到栎阳(今陕西西安)官吏的抓捕,但他与蕲县的狱掾曹咎(后成为项羽手下大司马)相熟,于是他让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这个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因为杀人,不得不带着侄儿项籍避仇于吴中。项梁叔侄在吴中颇有影响,吴中的贤士大夫的才能都比不过他。地方的大徭役和丧事,经常由项梁来主持。暗地里项梁用兵法来管理约束宾客及子弟,以此来了解他们的能力,这说明项梁在起事前始终在做一些反秦的准备工作的。
再来说说这个项籍,也即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也是生有异相的:眼睛“重瞳子”(有两个瞳孔),身长八尺多(估计一米九),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知道太史公说的是他哪方面的才气,文才就免了吧,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他小的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叔父项梁很生气,他辩解道:“文字只能记姓名而已,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更不值得学,要学就学抵挡万人的本事。”项梁也觉得在理,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大喜,但是学了一些皮毛,略知一些兵书大意,又不肯学完。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从小性格中就有任性急躁的一面,这也是他后来致败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曾经巡游会稽,经过浙江,项羽和他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看到秦始皇那种威风八面之态,竟然说:“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巴子,喝道:“别胡说,这是要灭族的!”项梁竟然因此认为项羽是个奇才,不加教育,可以断言的是,项羽性格之缺陷,与项梁的不当教育是分不开的。
项羽以小小年纪就有取代秦始皇的心思,这说明他从小就有很高志向和胆气,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很多现实的问题不是一句大话就能解决掉的,秦始皇岂是吃素的?那么容易被取代?要做这样的大事之前,你要自问你有什么资源?你自身的能力准备得怎样?你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可行否?有时候理想飞得太远,你的实力和可利用的资源又跟不上的话,不仅是痛苦的,还是很危险的。
沛公刘邦也曾在看到秦始皇巡游后发过感慨,人家是只是表达了羡慕之意:“大丈夫就该如此呀!”这个感叹很契合刘邦的身份,也说明他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为什么后来楚汉相争中,没有太大野心的刘邦反而胜出,而雄心勃勃见谁就想灭谁的项羽反而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这点是很值得深思的。
项羽的叔父项梁应该知道他这个侄儿的脾性:学啥学个半途而废,虽说力气挺大,也能冲锋陷阵,有万夫不挡之勇,但是仅凭这个就能推翻强秦,取代秦始皇么?懂得教育的长辈应该在此时及时加以纠偏,反而还“奇之”?很多资质很优秀的小孩,可能死就死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上的。
陈胜吴广起事后,这年九月,项梁的好友会稽郡守殷通对他说:“长江以西地区都已反叛,这是上天灭亡秦朝的时机呀。我听前人说过,先下手即能制服别人,后下手就为人所制。我想发兵,请你和桓楚为将领。”当时桓楚正逃亡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逃亡了,没人知道他在哪里,只有我侄儿项羽知道。”殷通不知是计,让项梁把项羽找来,项梁找到项羽并吩咐他持剑在外等候。项梁进屋,征得桓楚的同意放项籍进入,项梁瞅了个机会指使项羽砍下殷通的头颅。项梁提着殷通的头颅,并佩戴上他的印绶。殷通手下不服的人纷纷反抗,项羽一口气击杀了几十上百人,其他的人都被震慑住了,趴在地上不敢起身。项梁召集来原先那些与他交好的官吏,各有任命,又招兵买马,得到精兵八千人。这样,项氏叔侄也成为了秦末一股重要的反秦势力。
项氏叔侄杀殷通这个事情有点不地道:殷通虽为秦朝官吏,与项梁本来私交就不错,并且殷通还准备让项梁当将军呢,你把人家杀了,这在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说项氏叔侄起家就是不太讲究方式方法的,与刘邦发动沛县百姓起来杀死沛令,后又反复推让才接受了沛公一职这种起家方式相比,高下已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