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于365年,死于428年。处在东晋时期。从后世很多人的眼光里来看,陶渊明都是一个道家隐逸人物的代表。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好像就是道家生活的写照。可是陶渊明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他是生来就喜欢道家的隐逸生活吗?他晚年之所以“归园田居”,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陶渊明的少年天性
陶渊明的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并且还写: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小的时候很喜欢田园生活,学习琴棋书画。(而且特别喜欢读书,每次从书中悟到道理都非常开心,废寝忘食。)每当陶渊明去到大自然的时候都会看见树木交叉横纵,鸟儿也欢快的叫着。这时的陶渊明就会非常的开心。感觉自己就像是羲皇上人一般。
这能体现出陶渊明的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这能体现出陶渊明的一种爱自然。那么我也喜欢自然,我和陶渊明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喜欢自然的这一部分,因为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特别是人们在看到很美丽的大自然都会发出一声“哇”的感叹。而陶渊明呢?他不仅仅是因为美丽而喜欢,而是他喜欢自然的本身。当他进入自然后他能感受到欢快与发自内心的愉悦。当看到美丽的东西,会发出一声“哇”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或者最多只是去了更好,不去也没啥关系,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而陶渊明的并不是。这也可以证明我以前说陶渊明的本性爱自然这一句话。而且他喜爱的程度也是与普通人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比较难说了。因为我们不能通过陶渊明所经历到的事物来判断陶渊明为什么喜欢自然。我们只能说这是他性格里带的一部分,就是看到自然就会莫名其妙的非常的愉悦。也就是说他喜爱自然是一种先天的状态。就比如他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也能看出他非常的喜爱自然。而且认为只有大自然才是本的,是每一个人的本质,就是陶渊明爱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要看他少年所受到的形象,不能仅仅看他的本性如何,因为本性很有可能改变。那么本性会因为什么而改变呢?就会因为他所受到的外在环境而改变。比如本来某一个小孩儿非常的开朗,非常的外向。可是环境在他做出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说他很不好,特别不好。那他就可能会变得内向,忧柔寡言。这就是环境所给他带来的部分。因为一个小孩子是非常弱小的,所以他并没有能力去坚守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就很有可能被外界环境所控制。所以如果我们想说陶渊明的少年状态,就需要聊一聊陶渊明在少年时所接触到的外界环境。而一个孩子肯定是先接触自己的家庭,再接触整个世界,所以家风在一下是重点有讨论的。
2.陶渊明的家风
陶渊明的祖上是谁?他的曾祖父是陶侃,东晋的开国功臣。他的祖父是太守,他的父亲官位不详。可见到了陶渊明父亲这一辈的时候,陶渊明的家世基本就已经没落了。那么陶渊明会不会因此就变成一个农人呢?也不会。因为就算他父亲这一辈已经没落了,他还是与普通农民不一样的,因为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全都是大官。就算他的父亲这一辈也没落了,因为他是官宦家庭出身,所以陶渊明受到的肯定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家风。特别陶渊明受了他外祖父的影响最大,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他们家族的可以追溯到最远的源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寒族出身,居然变成了如此大的官,也是个奇才了。这样的公民得来不易,肯定会想要保住,而不要轻易的失去。特别是因为陶渊明的家世已经没落,陶渊明就承担起了扬名显亲的责任,这也会让他更多的接触儒家经典。陶渊明写的诗中这样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进?张掖至幽州。积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这首诗中,陶渊明整体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剑侠的感觉。也是一种年轻气盛的感觉,去打抱不平。就好比是李白写的剑客行中:“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虽然说陶渊明并不是李白,可是在行侠远游这一方面还是挺像的。还比如陶渊明这样写:“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欢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的活力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愉悦,而且猛志逸四海。这种感觉老年人就不会有(此处去除特别特殊的李白。因为李白到了老年也非常的有志向。)而且虽然当官这一条路是家风带给他的,他自己仍然非常喜欢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从他自己写的诗中看出:“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这里他没有写家人,逼着他读六经,而是说游好在六经,就可以验证我上面提出的观点了。总结一下家风给他带来的影响,就是喜欢修齐治平。
可是这里就有冲突了,因为他的本性是爱自然,而他的家风却是喜儒家,一个是出仕,一个是归隐。这应该让陶渊明如何选择呢?选择当官就是违背自己道家的梦想,隐居山林,就是反对自己儒家的梦想。最终陶渊明还是选择了努力去当官。我觉得他之所以没有选择隐居的原因,是因为他现在是一个青年人,不管怎么说,非常有活力。肯定不会想,只是待在山林中过一辈子,而是要去先奋斗奋斗。就比如陶渊明写的 荣木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贞脆由人,祸福无门。非道曷依?非善奚敦?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里就体现出的是陶渊明非常想要记事的一面。特别是他写的最后几句:“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正可以体现出来,他非常想要实现孔子所留下的大道。可是,他真的能够实现孔子的大道吗?
陶渊明所处时代的世风,归与不归的?
说到这里就需要引件世风了。当时的世风是什么样的?一句话总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就是说,普通的农民或者老百姓,或者读书人小当官,都当不了大官。世家大族想要当官都当大官。这就是门阀政治。可是陶渊明如此有活力,他怎么可能只仅限于做一个小官呢?做一个小官又怎样能实现他的志向呢?而且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一点,那就是就算他做了大官,他也不一定能改变现在的时局。因为当时的人都变成了这个样子:“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这一句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都不在乎自己到底是如何当官的,或者说他们当官只是为了荣华富贵。而并不是为了修齐治平,实现孔子的大道,也就是儒家的本质。陶渊明志向与他们格格不入,怎么可能在官场中带的很久呢?这就让陶渊明想完成他的梦想有了很大的压力。现实也是如此。陶渊明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初入官场,五进五出。最长的也就三年,最短的不到三个月。这可以看出陶渊明在为他的梦想努力,可也能看出,想实现他的梦想真的很难。那么陶渊明应该如何选择呢?他是选择像孔子那样努力实现自己的大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周游列国。还一是因难而退,归隐山林呢?
最终,这两种选择陶渊明都没有选择。或者说他只选择了后者的外表。也就是归隐山林。可是陶渊明的归隐山林是否如同道家一样简单呢?或者说他的归隐山林是否只是简单如道家呢?
最终的抉择
事实证明不是的。陶渊明回到田园是怎样一种状态?最开始陶渊明归隐山林的时候还非常的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比如他写的诗词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然看似他都一直在写,自然哪里好,可是其实他也是在劝说自己,因为一个人如果真正决定回到自然了,就不会再说出自然的这么多好处了,而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把自己融入了整个自然本身。可见陶渊明在最开始回到田园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纠结的。可是到了后来,陶渊明还纠结吗?答案是否定的。就比如他写的《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段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肠,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特别是最后几句,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归田园。多恨天亮的太慢,奔往家乡的船只不能启动。
那么我为什么说陶渊明并不是道家呢?我们可以来先读一读他写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开始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难的地方。就比如他虽然自己去南山下种豆,可是豆苗长得非常不好,杂草长得非常好。而且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露水打湿了自己身上的衣服。可是陶渊明却写:但与愿无违。他这里的"愿″也就不仅仅是归隐山林了。而是他的经历了许多许多之后的一个结合。儒家与道家的结合。以道的外表,过着儒家的内在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当后世人看陶渊明的时候,往往只能看出他悠然的一面。就是因为陶渊明在早年时不是很出名,所以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录,所以想了解陶渊明的人,往往都会被他的晚年吸引。其次,由于只看了陶渊明的晚年生活,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陶渊明到底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而且陶渊明也不是生来悠然自得的,这也是经历了他大半生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陶渊明何许人也
最后,我要用陶渊明给自己写的传记诗来结束写陶渊明的这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辊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领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请乎?衔畅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软?”最先两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已经完全不在乎世间的名利了,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之中。把自己的字后也去掉了,而是用五柳成为自己的称号。虽然每天都很贫穷,但是每天和欢乐。不在乎世间的富贵名利。
而这与片传记中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晚年时的领悟。他不会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太差,而是因为自己有精神。这也可以算得上是君子儒了。可真是“一箪食 ,一瓢饮, 居陋巷,人不堪其忧,渊也不改其乐。 ”也就是他自己写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而我也认为陶渊明就是他自己所描述的这样一个人,不会为了荣华富贵而奋斗,也不会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能不能完成自己修齐治平的梦想的时候,也能归居田园。享受并且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