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盒火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人赞美它:火柴贡献了短暂的一生,却给人间带来光明。
1816年首次制成黄磷火柴是巴黎的F·德鲁森;伦敦人S·琼斯于1828年用氯酸钾制成普鲁米辛火柴。从此拉开了人类边使用边改进的火柴研制序幕,也拉开了中国的“洋火”大幕。
曾经燃起我们的希望,带给我们光明的火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真的会消失吗?
电灯一出现,煤油灯消失了。打火机出现了,火柴消失了。火柴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真不希望它这样悄悄的离去!
火柴由国外传入中国,所以叫“洋火”。“洋火”占领我国市场有半个多世纪后,1894年,湖北建立了两家由官商合办的聚昌和盛昌火柴公司,从此我国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生产的火柴。
比火柴使用更早的取火工具叫火镰,取火时将火绒或火纸按在火镰上,用钢刃去划击另一只手上的火石,迸发出火星点燃火绒而取火。
曾经人们点火、点烟离不开的火柴,随着社会发展被新型打火器具替代,众多火柴企业相继倒闭,别说小型火柴厂,就是号称“五朵金花”——泊头、开封、安阳、济宁、蚌埠大型火柴生产企业也未能幸免。
火柴是富于故事的一个载体,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中总有这样的情节,法国绅士们用的火柴如同是微型蜡烛,晚间划着后用它看清妓院的门牌。
为了火柴的销量,瑞典商人还炮制了一个说法,即三个人不能合用一根火柴点烟,否则不吉利。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人的亲历,一次战壕里的三名士兵吸烟,一个人划着了火柴,敌方看见火光举起了枪,点第二人时,对方在瞄准;火柴传到第三人手中,对方射击,第三人毙命。由此得出结论,决不能三人合用一根火柴。
后来有人发现,这是瑞典商人一手编造的,为的是多卖火柴,推销术外加广告,亦是一种高明,还是一种精明加聪明。更有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风靡世界的佳作,感人至深,把内心感动把心灵的美丽赋予在火柴上。这让人想起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讲的一段话:“理论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获得温暖。火柴是冷的,火柴盒子旁边擦火柴的地方是冷的,但是它们能够生火,给人做出热腾腾的食物,并且使人的身体暖和。”火柴,一个温馨充满暖意的载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澳大利亚一名叫利赫捷尔的科学家的一项发明,震惊了欧洲以及全世界的火柴业。他发明可以连续使用600次的火柴,不仅可“永久”使用而且不怕潮湿。瑞典芬兰等北欧火柴公司闻听此讯息立刻做出反应,愿以最高代价收买这项发明。他们想只要发明者同意,把专利买过来,不公布他的发明,但钞票大大地给。最终利赫捷尔将专利卖给了美国火柴公司。但,世界火柴业、北欧火柴厂并未因之破产。
世界在前进,总会淘汰一些东西的。能满足需求,就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