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一度为自己不善表达感到烦恼。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由于身型长得比其他人大一些,我被推选当了体育委员。
第一节体育课,全班五十多人聚集在一块,等待着我去整队,体育老师就在不远的地方候着。我被大家拉扯到最前面,面对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我感到一阵恐慌,脸瞬时涨红,心扑扑乱跳,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
憋了好久,我也没能把立正、休息、向右看齐、向前看说出来,感觉口一开,整个人的灵魂都要飞走。
最后还是老师整的队。
第二天就换了体育委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别人站在人群前表现自如,而我站出来像在给人批判一样难受;为什么别人说话流利,而我把一个字说出来都觉得异常艰难。
那时候很怕,以为自己有病。
这种困扰一直到上了大学后才慢慢有些好转。
好转并不是我可以在人群里表现自如言语流畅,而是我学会了和它相处。
特别在我看过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后,才知道,并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大部分人也会如此,而且,在人群里沉默不语并不是种可耻的行为。
虽然他书里表达的并不是这种观点,
但看过后让我豁然开朗。
细细回想,我在人群里表现出来的恐慌和害怕,是觉得在小的时候以为世界上只有我不会表达不会说话,长大后见到了一些和我同样情况的人,心头的焦虑少了一些,但同时又觉得世界掌握在说话人手里。保持沉默的话是不是就要就乖乖听话,而我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听命于任何人,这种相互矛盾的斗争让恐慌更为扭曲。
在日渐消逝的时间里,有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公开场合发声,经过各种窘迫和尴尬后,也就有了对这一处境更深的理解。
原来不善于表达的人在人群里有着很大一部分,也意识到世界并不掌握在会说话的人手里,不会表达沉默少语的人也在世界的很多领域里取得很高的成就。
认识到这点,所有的焦虑在体内慢慢消失,身心逐渐平和下来。
能说会道并不会统治这个世界,不会表达不会说话也并不会受影响,如果真的要做出回应的话,保持沉默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回应。
不善言语,可以自省,可以探讨自己,跟自己对话。很多东西从嘴里说出来没有用心去感受来得深刻。
我开始为自己是个沉默少语的人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