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打开了许久没有被我“宠幸”的微博, 无意中看到“微博问答”这个栏目,在里面看到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20岁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句话:去你梦想的方向,过你想过的生活。这是弘丹在≤时间的格局≥这本书里所提到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20岁的人生没有应该是要怎样的,而是你想要怎样的20岁人生。
01
20岁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20岁是人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青春活力、憧憬向往、积极美好等等都是这个年纪的标签。20岁以前的人生,每个人可能大致相同:读书、考试、升学;而20岁以后的我们会因为选择的不同而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18岁的我们是国家法定的成年人,但那时的思想依然单纯稚嫩;而在20岁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成年了,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做决定的权利,对未来是憧憬却又忐忑的。
如果非要说,20岁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那我觉得,在我们20岁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的未来、想想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样的、又该怎么去实现。简单的说就是确定自己目标,并且往此努力奋斗,做一个有理想的20岁青年。
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其实我觉得与其说自己没有目标和理想,不如说是不敢想、不愿想,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成功。
我特别喜欢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这句话:去做梦,然后始终想着这个梦,给她发酵的时间,坐等奇迹碰撞的时刻,是人生追求之路上最大的浪漫。
一个月前的我,和很多人一样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人,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现在,我有了目标,并且在为此奋斗。一个人有了理想和目标,真的会比较快乐。
我想说,人生只有一次,说漫长也漫长,说短暂也短暂,我们要有勇气和力量,去梦想的方向,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02
“改变自己”和“升级自己”
很多人每看完一本书或者听完一个讲座后,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正能量,积极的想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现在的状态,成为理想中的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可是却总是不了了之。
其实“改变自己”的这个决定很好下,但是实施却很难,我们往往认为改变自己是瞬间就可以完成的,花了很多精力来“下定决心”仿佛第二天就会华丽变身,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你可能实施了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后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然后就放弃了改变,觉得自己一生就是这样了,改变不了了。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改变,只是很少很少,少到自己都没有发现。我是一个严重脱发患者,每次掉的几根头发,直观上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积累下来,在某一天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发量变少了。
所以,每一天为改变自己而做的动作,就像掉落的头发,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就像弘丹在书中说的:改变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的漫长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总以为别人的改变很简单,那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别人在背后的付出罢了。
王健林在参加《鲁豫大咖一日行》时说的这句话“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他它一个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个亿”这个小目标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目标,甚至是不能完成的幻想。
我认为“一个亿”这个目标对一个理想是成为首富的人来说,的确只是一个小目标,如果一亿都挣不到,谈何成为首富。如果成为首富,需要有30个亿才能达成,那先分解成一个亿的小目标,然后不断积累,最终达成,是不是会比直接目标就是30个亿会更容易、更能达成些?
但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是成为首富,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有可能是养成一个早起的习惯、或者一个读书的习惯、又或者是一个健身的习惯,所以设定的小目标是因人而异的。
王健林的这句话虽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他的思维模式却是可以参考的,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养成每个月要看10本书的习惯,那我们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第一月看2本书,第二个月看4本,以此积累,养成阅读的习惯和速度,会比第一个月就必须看完10本更能让人坚持。
如果一开始用力过猛,注定会失败,就像8000米长跑,如果一开始就用百米赛跑的速度,那到后面就会发现自己的体力跟不上,甚至跑完全程都有困难,长跑重要的是能否匀速的跑下去,改变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兴冲冲,到后面连坚持的勇气都没有,那谈何改变呢?
我赞同弘丹在《时间的格局》里提到的:把“改变自己”换成“升级自己”,把变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项日常的修炼,每天升级一点点,也许一年之后,会给自己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王者荣耀里面的各类英雄,需要一次次的对战、一次次的升级,才能“满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03
一个人的改变在于思维模式的改变
我看的第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是弘丹的《时间的格局》。
时间的格局,就是对时间的认知、规划和执行。很多人看了许多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让自己高效工作的书籍,并且做了各种改变计划,可是实行起来效果却微乎其微,所以定了看书的意义、否定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我们的目的是改变还是学习,在看相关书籍或者听大咖讲座的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不只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没有改变,学习再多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你仍旧不会行动,就像马云所说的:夜里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弘丹的思维模式和反思能力,新精英生涯创始人是这样评价她的:弘丹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反思能力,在她的书里能看到的不是那些已经想好的、归纳完了的死气沉沉的理论和结论,而是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就在你身边的人的飞速成长的经历和心智。
曾经,她也是一个只会囤书买书而不看书的人、也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而现在坚持早起写作1000多天,成为了一个行动达人,这跟她思维模式的改变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她的思维模式,洋葱阅读法创始人彭小六是这样说的:弘丹的书既有很多干货值得学习,又有温暖的故事让人有深刻感悟,我更推荐你去学习她的思维模式,这能帮助你跳出自己的视野,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看待生活、也能让你在学习和职场中做出漂亮的决策。
很多人上了很多大咖的课、看了很多书,觉得自己都听懂了,可是每当要运用的时候脑袋都是一片空白,因为我们是在用红灯思维在学习,每当遇到自己不认可或者不熟悉的观点和建议时,潜意识会选择抗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右耳朵进,左耳朵出,那些所谓的大咖干货,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大脑。
那怎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吸收别人分享的干货呢,首先应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用绿灯思维去学习,有的人可能会有点懵,刚刚说到红灯思维,现在又说到绿灯思维,这两种思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红灯思维是指: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是指,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其实,我们读一本书、听一个讲座、或者当别人对“我的观点和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让我们获得成长和提升的机会,只有思考了才会有成长,成长了能力才会提升,所以,如果都用红灯思维去学习,听再多的课、看再多的书都是在浪费时间,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只有将所看、所听、所学的知识都转换为自己的知识,才是真的吸收了。改变的实质其实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最后,送给朋友们一句话: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当成是特别的日子去生活,想做什么,即刻行动,因为你不会比现在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