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了解孔子,以为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就是爱憎不分,不偏不倚,无原则的折中、和稀泥、做老好人。近读《论语》,方知大谬不然:孔子虽然主张仁爱和中庸,但他的仁爱和中庸也是有原则的,并且原则性还很强呢!
试以《子路篇第十三》为例,该篇有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原文是这样的: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贡问:“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说得多好啊!从这简短的对话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孔子虽然提倡博爱,奉行中庸之道,但他的博爱思想和中庸之道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他明确指出,乡人都说好的,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人;乡人都说不好的,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人,而只有当乡里的好人说他好而坏人说他不好的时候,这样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是好人。孔子这样说,不仅表明了他思想的原则性,同时也告诫了那些想成为“好人”的人,做人是要讲究原则的,不要去追求做老好人、烂好人,只要是好人说你好,即便是有坏人说你的不好,也说明你还是一个好人。
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如果简单地区分的话,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好人和坏人。一般地说,好人大体是指那些品行端正、公道正派、遵纪守法、讲究信用、心地善良的人;而所谓的坏人,则是指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阳奉阴违、阴险狡猾的人。这两种人,由于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爱憎好恶,对一个人的品评也会有不同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自己做一个好人呢?处理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和稀泥,做老好人,好人不得罪,坏人也不得罪,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也就是所谓的“乡人皆好之”那种;另一种处理方式,则是坚持原则,正道直行,坚持对的,反对错的,爱憎分明。这样做的结果就不可能是所有的人都说他好,而是必定好人说他好,而坏人则会说他的坏话。这两种方式,哪种才能成为真正的好人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给我们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赞赏后者,认为那样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是值得称道的好人。
人性都是向善的,人人都想做好人,但社会是复杂的,现实是残酷的。孔老夫子的这番话,使我们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不要试图去做那种圆滑世故的老好人,也不要去追求百分之百的“赞成票”,那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做人还是要有原则性,不要企望让所有的人都说你好,因为对坏人的好,实际上就是对好人的坏,你想帮助好人,就难免会要得罪坏人,这是难以调和的。因此,你只要真正地做到了正道直行,内不愧良知,外不惭神明,就不要去管人家说好说坏,只要把握一点,让多数的好人说你好,即使有少数的坏人说你的坏话,也是不打紧的,因为这时的你已经就是一个连孔老夫子都称道的真正的好人了,还要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