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春节假期第一天,午饭后睡了一会,醒来就3点了。磨蹭了一个小时,想起来练练毛笔字。
我从书柜里翻出来一本刘俊京的书法,刘俊京是众所周知的书法名家。
我按照其中一页里的行书来临摹。我观察着前几个字,手中一边比划着。然后,开始自己尝试写。说是临摹,我是不懂临摹的,对书法知识也没什么了解。不提那些,就依葫芦画瓢吧,本身对自己也没什么期望的成分。第一个字是“道”,写完感觉还有几分像,继续写“不”,难度就来了,用墨的力度不协调,总感觉不像大师写的那个样子。我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光练习“不”、“思”、“负”这几个字了。尤其是“负”,怎么看都觉得自己写的别扭,很难模仿出来。
没错,也就是这么一个小时,我开始有些越发不自信了,加上自己职业病导致的腰疼,就收拾收拾结束了。
然后,我拿起大师的这个册子,翻看其书法。里面有行书、草书,每种字体看起来都那么充满艺术气息,自愧自己怎么不及其万一呢!
我思考着,突然觉得,还是有必要先认真练楷体、然后比如柳体这种比较大众的字体。楷体是基本功,记得大学时首先是从永字八划开始的。否则没有这些基础,想模仿一些比如刘俊京的更高一级的行书,其实是不得其法的。比如“不”,大师是起笔非常细,到了第三划的竖和最后的顿点,才慢慢加粗。显然,他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是一气呵成的,运笔速度比较快,然后在游刃有余间将顿挫控制得很到位,就最终成就了呈现给读者面前的这篇大作。而我在模仿时呢,总刻意去模仿,每笔每划的运笔速度总保持匀速,自然不会练成大师的那种效果了。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所以日后如果再想起来练字,还是琢磨一些基础的会更好一些。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少再练毛笔字了。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底,帮助公司的一个部门写了一些字,他们礼貌和热情的赞赏背后,我对自己的烂水平心知肚明。
说到大学,我在系宣传部待过一段时间,跟一个学长练过一段毛笔字,参与系里的一些宣传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哪里会写毛笔字呀。写字这东西更需要日积月累,所以像我这种几年都未曾提笔的,自然是写的很一般的了。
后记,以前多是一味的临摹,这水平也并无所长进。今天这练字收获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感悟,不得不说规律来自于实践,给自己点个小写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