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看准了,就要全力以赴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股市中有句老话:“技术指标千变万化,成交量才是实打实的买卖。”可以说,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场上多空双方对市场某一时刻的技术形态最终的认同程度。可见成交量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下成交量到底该如何使用。
一、成交量的三种状态:
1、放量
放 量一般发生在市场趋势发生转折的转折点处,市场各方力量对后市分歧逐渐加大,在一部分人坚决看空后市时,另一部分人却对后市坚决看好,一些人纷纷把家底甩 出,另一部分人却在大手笔吸纳。放量相对于缩量来说,有很大的虚假成份,控盘主力利用手中的筹码大手笔对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简单的事。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 用意,也就可以将计就计。
2、缩量
缩量是指市场成交极为清淡,大部分人对市场后期走势十分认同,意见十分一致。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市场人士都十分看淡后市,造成只有人卖,却没有人买, 所以急剧缩量;二是,市场人士都对后市十分看好,只有人买,却没有人卖,所以又急剧缩量。缩量一般发生在趋势的中期,大家都对后市走势十分认同,下跌缩 量,碰到这种情况,就应坚决出局,等量缩到一定程度,开始放量上攻时再买入。同样,上涨缩量,碰到这种情况,就应坚决买进,坐等获利,等股价上冲乏力,有 巨量放出的时候再卖出。
3、堆量
当 主力意欲拉升时,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几日或几周以来,成交量缓慢放大,股价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线图上,形成了一个状似土堆的形态,堆得越漂 亮,就越可能产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举出货。价格随成交量的递增而上涨价格随成交量的递增而上涨是市场行情的正常特性, 表示后市价格还将继续上扬。
二、成交量的几种看涨信号:
1、地量地价
庄家吸货不会放量,而是先不断的缩量,慢慢吸货,散户在这个过程中会非常痛苦在不断的缩量过程中事实上是散户以及短线跟风盘不断的丧失信心的过程,直到已经没有多少抛盘出来,最终成交量就呈现非常低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地量地价的状态了,这个时候要密切注意,一旦出现明显的K线底部组合,只要没有以外的系统性风险就会展开行情,可以及时追进。
2、量增价升
成交量持续增加,股价趋势也转为上升,这是短中线最佳的买入信号。"量增价升"是最常见的多头主动进攻模式,应积极进场买入,与庄共舞。
股价处于阶段性底部。量增价涨往往是是多方开始进攻,也是多方看好后期走势的表现。由于主力急需筹码而散户不看好后市,于是在价格一路上涨的情况 下,中间伴随着洗筹的过程,小散则急于交出筹码,从而出现成交量增大而价格同步上涨的情况。如下图,康美药业底部形态的量增价涨。
3、低位放量涨停
放量总是有原因的,在高价区有些主力往往对外放量,常在一些价位上送上大卖单,然后将其吃掉,显示其跟风的魄力,如果某些位置放上大买单,显示护盘的决心,但是这些都是假象,重心真实的升降即可辨别,弱势低位出现对敲的放量,说明机构或者主力将要拉升一波行情,可择机跟进。
4、量减价升
成交量减少,股价仍在继续上升,适宜继续持股,即使如果锁筹现象较好,也只能是小资金短线参与,因为股价已经有了相当的涨幅,接近上涨末期了。有时在上涨初期也会出现"量减价升",则可能是昙花一现,但经过补量后仍有上行空间。
股价处于阶段性底部。量缩价涨说明多、空双方集体看涨,导致抛单不易出现。也可以说明筹码早集中在主力手中,主力已高度控盘,市面上流通筹码很少,主力只要轻轻一推,股价就开始上扬。
5、成交量股价W双谷底
股价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后,成交量形成谷底,随后股价开始反弹,但是成交量却没有逐渐放大,说明股价上涨无力,随后股价开始跌至前期谷底附近的时候形成第二个谷底,第二谷底低于第一谷底,形成成交量股价W双谷底形态,说明股价下跌动力不足,股价将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此时投资者可大胆买进。
三、优质股的选择技巧
1.选择行业龙头股: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作为本行业最具代表性和成长性的企业,其投资价值远远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因此,抓住行业龙头也就抓住了行业未来的大牛股。
2.选择成长股:成长股是指上市公司处于高速成长期并有良好业绩表现,每股收益能保持较高增长率的股票。
3.选择价值低估股: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股票其内在价值相对于目前股价处于低估状态。聪明的投资者总是善于以低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
4.选择政策支持股:国家政策对股市的运行有重大的影响,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同。
股市,一个充满血腥和诱惑的地方。股市,一个让亿万股民爱恨交加欲罢不能的地方。股市因其低门槛,吸引了众多股民像飞蛾扑火一样投身其间,但也正因为低门槛,这里的竞争异常激烈和残酷,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形的战争。这里既吸引了许多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小白股民,也潜藏着众多以炒股为生的职业股民,更盘踞许多时时张着血盘大口伺机而动的机构和私募大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