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读完《秦腔》,我就想起了这句诗。
贾平凹这本小说,是给故乡立的碑。小说描绘了故乡二十年的变化——秦腔艺术的衰败,农民对土地的疏远。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内,农村的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趋之若鹜。在书中能看出作者的迷茫,农村的世界狭小,于是期待着去城市,好不容易在城市扎根生活,学着城里人过日子,却发现自己骨子里仍是农村人,这是怎么也抹不去的痕迹。
小说中清风街发生的一切,原型皆来自作者故乡棣花老街。正因为如此,贾平凹才十分认真对待,四易其稿。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啊。
我出生在西南农村,十六岁读高中以前,从没有离开过我生活的镇子。我爷爷、父亲、伯父、叔叔,一开始都守着土地,没有太多富余的东西,但一家人温饱管够。村里人都这样生活,自给自足,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因而邻里关系融洽。
后来,一部分不安分的年轻人,跑出去打工了,从外面带回来稀奇玩意儿,撩动着更多人的心。一个回来,再带走一批人,有些就干脆举家迁走。我伯父家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去县城生活了,彻底告别土地,他们说城里什么都买得着,方便得很。我那时就在想,如果我们村里人都走了,那地岂不是全荒废掉?大家觉得总有人还会种地,都这么想,最终岂不是一个种地的都没有?我没想明白,当然这种恐怖的事情也还没发生,只不过种地的人确实越来越少,这是事实。
我家一直坚守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加上村里确实没什么人,便也去了县城。之后,就再也没种过地。之前什么农活我都干过,现在早就忘完了。之后上大学去了更远的地方,跟土地的关系更加疏远。参加工作之后钱没挣着,却已经想在城区买房安家,这辈子大约就要彻底告别土地了。但我还是觉得不自在,很迷茫——好不容易离开了狭小的世界,到花花世界转一圈,末了发现我在那个狭小世界更自由。而我母亲一直都想着要回家种地,即使不种地,待在农村也好,她总是说自己是属于那里的,也终将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去。
对啊,拼的头破血流,负债累累,就为了寄宿于城市一隅。也不管这地方是不是自己真正所追求的,所以我就在怀疑自己想在城区落根的真正动机,或者说我其实没什么动机,只是单纯的从众,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想这么做。正确还是不正确,并不重要,这样比较省力,不用花费力气去探索。
正因为我对家乡很怀念,热爱生我养我的土地,所以现在才回因《秦腔》而生出这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