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有这么一条新闻:
一位妈妈带着五岁的孩子去看儿童神经和心理疾病门诊,原因是,孩子至今未能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只能蹦出单个的词。
结果一问孩子背景,才知道,原来家里老人大人对孩子说的话居然来自四种不同的方言。爸爸说一口安徽口音,妈妈说的是孝感话,而爷爷奶奶则分别讲南昌和东北方言。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孩子被浸泡在过多的语言环境中,孩子没有形成优势语言,在回答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语言,于是便造成了现在这种不愿开口或者无法说证据话的情况。
二
另外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也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1岁开始就会说话的女孩,越长大反而越沉默。原来孩子的妈妈自己说福建话,爸爸说天津话,保姆说的粤语,还另外请了位外教教小孩子英语。
于是两位专家都得出了结论,不应让孩子过早接触太多种类的语言。
笔者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在大宝刚出生的时候,笔者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大宝的英语启蒙。笔者在与外国朋友对话时,让大宝在旁边听着。还经常放些英文儿歌给大宝听。
然而在看了这些报导后,笔者就暂时搁置了教孩子英文的念头,打算等孩子的中文说得流利了,再重新启动。
三
最近,笔者阅读了叨叨魏的一篇关于宝宝学语言的文章,文章探讨的内容是宝宝学外语多大最合适。
里面,叨叨魏提出的观点是:越早越好,在玩中学。
他认为,孩子越小,学习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只要有一个自然的环境给孩子,那么在陪伴、互动和交流中,这种语言的学习就是毫不费力的。
当提及是否语言之间会互相干扰、打乱时,Dr.魏的答案是不会。他认为宝宝不仅仅学的是语言,而且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整套与环境互动的方式。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知道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哪种语言。比如看到爷爷奶奶来了,就说方言,回头看到爸爸来了,就开口说英文。
从小开始学语言的好处多多,孩子能学得更地道,最关键的是,这种效果会更持久。
成人学英语,在大脑中,与中文是两个不同的表征区,泾渭分明、互不干扰,因此要相互转换也难上加难。
可孩子不一样。孩子的两个语言表征区是交织在了一起的,两种语言可以在区域间来回自如地砖,互不干扰。
四
曾有一个日本的新闻轰动一时。一对兄妹竟能说英、西、意、德、法五国语言。而这多亏了孩子们有个热心调教的爸爸。这位爸爸在孩子2岁以前,就开始给孩子进行语言启蒙。他说道,这几种语言几乎都是同时学起的。而学习的时候,他们全靠听教学广播。法语的教学广播经常会带有英文的讲解,而孩子们也爱听,慢慢地也就跟着学会了。孩子的钢琴乐谱是意大利语的,而说明则是剩下的三种语言,如果看不懂谱子,就无法正确理解乐曲的感情,就弹不出好的音乐。这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动力之一。
笔者认为,这其中还是有许多需要斟酌的地方,毕竟作为一种软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取样有一定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而关于语言相互干扰的例子,也有可能只是个例,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Dr.魏给出的例子中,他的孩子是在美国的环境下长大的,而且面对比较单纯的中文和英文,一个是语言种类少,另一个是两种语言之间差距甚大,因此没有产生干扰也是正常现象。
因此在结合多方考虑,笔者认为,孩子学语言的最好时机,其实是在语言敏感期的时候,而且所选择的语言最好不要太多太接近。比如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最好就不要同时开始了。
每个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但一般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到来之际,孩子已经掌握好母语了。
那么在孩子确立了母语优势的前提下,就无需再担心孩子语言之间的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