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时候,可能相信:冥冥之中有超越自然认知的存在。
当我们诸事不顺之时,总是渴望祈求神灵的庇佑,求得片刻的安宁;无论是千里迢迢去寻得千年古刹上香发愿,还是万里长途去雪山之颠长头跪拜,好像那一刻内心坚定:神明与你同在。事物的发展有一般性的规律,也有不可预测的偶然,如果把所有不可预测的偶然都去祭拜神明“向外求”,就拿信佛这件事来看,佛——是什么?是供奉于大殿之内的泥胎彩绘,是雕刻于悬崖峭壁上的石刻造像,还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精神寄托和信仰……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以“镜子”为喻:不仅可以知历史的兴衰荣辱,而且可以知自身的功过是非。镜子,道家用来驱邪避凶,作为日常生活的使用工具,对我们来说可以正衣冠,如果把它上升到一个高度:那就是一个客观世界,一个镜像世界。当然,以上还是具体的有形的,那抽象的无形的又是什么?东西方很多思想都包含有一个共性的价值观:做你自己;在大学期间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们:你们学习了很多大师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不是让你们去模仿和复制的,而应该就像照镜子一样告诉你们要做你自己的东西,学习这些经典是告诉你们去避免和重复这些。表面上好像很浅显的道理,似乎揭示了一个很深的哲学道理,我们不就是经常性容易迷失自己吗?
作为人的个体,法律约束我们的高度,道德限制我们的底线,超越两者之外,那就是我们的“心”,它就像一个天平衡量着你和别人……
庄子超乎于物,不拘泥于形,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无论是大鹏一日扶摇起,便至云霄九万里的鲲鹏,还是不愿出世为官宁愿做个躺在泥巴池里的老龟,这些都是他心像的幻化;佛语常言:人要有一颗慈悲心,学会放下,古代社会里人只要一犯案,躲避于寺庙之中落发为僧,官府便不再追究;身为明朝皇氏后裔的朱耷,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与迫害,没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实现的抱负,在他创造的艺术世界里肆恣飞舞,心中的镜像世界全部映射于纸墨之间,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看别人,人可能总是清晰的;
看自己,人可能总是朦胧的。
现在人很喜欢的一个词“禅茶一味”,表面上很好理解,参禅和茶道是一样的道理,往深处挖掘,参禅和茶道殊途同归的道理是什么,又有多少人明白呢?参禅,是日复一日的打坐诵经吗?参禅,是年复一年的苦练修身吗?北宋时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从范仲淹的诗词里,我觉得他是懂得“参禅”的,最起码比盛唐时期的李太白懂。
佛教圣地五台山许多人都慕名而往,佛教故事里文殊菩萨曾说:只要你来,都会遇见我。无论是兴趣使然还是有所求,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前往五台山的人总是趋之若鹜,可能有所求的人总是多一些吧……
文殊菩萨所言的“遇见”,我觉得如果换个词可能更贴切利师的本意——照见,当你风尘扑扑、披星戴月的赶来,你会遇见和你同样的人,也会遇见和你完全相左的人,当你站在游人汇成的洪流之中,你可能会照见庙宇中的庄严,你可能会照见群峰云雾中的法像,你最可能会照见人心深处的秘密,然而我觉得文殊菩萨的初心可能是:照见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有朝一日当你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可能就遇见了你自己……
癸卯年正月初四寒夜写于静觀堂
后记
我相信有些东西冥冥中自有安排,不必要着急,也不需要担忧,古人常说的“事缓则圆”是有道理的,无论是你的认知普通还是占据高位,对这个诺大的宇宙,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还是对于渺小的自己而言,都是一种审视,更是一种“自观”。
在这个充满了相逢和分离的世界,缘来缘灭都不是我们所能够把握和控制的,无论是怎么样的开场白都会遇到“瓶颈”,也会遇到你前所未有的挑战,毕竟我们都是凡人无法预测明天更无法把握未来,不要把上一次相遇的遗憾带给下次:把握好当下,不负遇见。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物质财富,也不是外貌长相,更不是社会地位的差异,本质在于——认知思维的差异!
认知,包含着我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见过的人和遇事反应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这些才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既要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意”,也要正确的去“审视”和“反观”自己,把每一次成长都视为一种经历和体验:可能会因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改变自己,这不是未尝不可的;不被轻易的定义自己,也不给自己盲目的贴标签,遵循自己的内心茕茕孑立——清醒而又糊涂的活着……
2023年7月23日大暑